《忆》后记
每年回到故乡,屋后的山没见长,门前的树却越来越老,老屋已经荒败。纪有仁,燕西、董老、他们和最初来到这里的先人一样,一生生于这片土地也在这儿归于尘土。更多当年的青儿、大海、更生还有他们的后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的际遇,都离开了生长的地方。故乡在他们心里依旧是记忆中的样子,回到现实,回到现实中的故乡,看到当年兴旺的村落空屋林立少有人烟。如果不是那些鲜活的记忆,简直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
刚刚离家那一年,在南方的车站,听到不远处俩人说话的声音,熟悉的乡音让我那么激动。只想奔过去问问他们,是不是来自我所在的县城?是否和自己一样不爱南方酷热的夏天?却被同行拉住取笑一番。
后来老乡们聚会,最开怀的是每个人讲自己儿时的乐事。大家都承认故乡的贫穷落后和存在各样的垢病积习,却依然热爱着它,念叨着它。亲人长辈,儿时的记忆和经历,村落里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已然在各自的血液里,随着年龄增长更加深刻。
快到老年的老乡们常常聚在一起,认真讨论着如何做一顿家乡的凉面,要配什么菜才是儿时地道的味道。他们一起筹划着回去如何办场宴席,请来村里的老人参加,让他们借着酒兴乐和乐和。有老乡回故乡参加葬礼,想念自己母亲的早逝,五十多岁的男人抱着别人妈妈的棺材头不撒手哭的涕泪交流,怎么也不让棺材抬出门。人生无常,世事如斯,道理谁都明白,思念却又常常跳出理智来如此不管不顾!
老乡群里发的老人们打鼓的视频,和跑旱船时唱《十道河》的歌词。大家感叹这些老人去世后,知道这些的人会越来越少,谁会静下心来听那些一代代传唱的内容,又有几个懂那些热闹的风俗里蕴含的文化呢?这些感叹促成了我想写家乡。还有家乡那些远去的人事最初想法。
从去年下了简书后,一直搁置着。直到今年十月从老家回来后,想写的念头又冒了出来。每年都有熟识的老人离世,他们带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些辉煌或者苦难的经历。人们都在忙的时候算计挣钱,闲的时候迷恋着手机,谁也没时间听活着的老人说那些没有意义的旧事。每次听老人讲他们的经历后回去我都在想:当我们老了到玩不动手机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孤独?那时会不会也有倾诉的欲望?
我深知自己文字的浅薄,不足以将精彩完整呈现出来,只有尽自己所能还原他们当时大概的经历。非常感谢众多朋友的热心鼓励!你们的每一个点赞和评论,于我都是莫大的鼓励!当然我也有无意识的骄傲,很幸运自己在命运的安排下,参与和见证了很多人生奇遇,也骄傲自己在简书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和朋友。感恩有您!
当我们宣扬道德的时候或许正是道德缺失之时,宣扬文化时文化可能也在沦丧。提倡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时,可能正是忘却了在当下如何生活。但愿这只是个人的臆想,大家都能过好属于自己的惬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