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过的《孙子兵法30讲》,讲到《军形篇》,里面有段话: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华杉老师对这段的解释是,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这叫”先为不可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把自己打造成不可战胜这件事,是要靠自己的;但是什么时候敌人可以被战胜呢?”可胜在敌“,这件事取决于敌人,不归我管。学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的中央电视台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老师,受邀到学校里来演讲。一时间,偌大的阶梯教室挤满了足球爱好者。张路老师跟我们畅谈了许多关于足球方面的见解,还对即将举行的世界杯进行了预测,大家都很心潮澎湃。其中,张路老师说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进球,是对方防守失误造成的。
这句话在当时很是颠覆我的认知,因为在我通常的印象中,大部分进球都是与进攻队员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
“某某队通过精妙的传切配合,撕开了对方的防守,打入一球。”
或者是:“某球员利用其超强的个人能力,连过数名防守队员,打入一球。”
又或者是:“某球员轰出一记势大力沉的世界波,敲开了守门员的十指关。”
这些都让我觉得,进球都是进攻球员的功劳,是他们智慧和能力的结晶。防守队员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毫无办法呀。如果按照张指导的说法,那只要防守不失误,就永远不会有进球了?当时的我将信将疑,虽然回想自己看过的比赛,感觉这句话有点道理,但是又不是很确定。后来,随着每次看比赛,进球之后的镜头都是对准了进攻球员的狂喜,这句话也就慢慢沉没在对进攻球员漫天的赞扬之中了。
直到昨天看到华杉老师对孙子那段话的讲解。
在球场上,无论进球如何精彩,当我们回看慢镜头的时候,总能发现在某一个瞬间,某个防守队员站位出现问题,或者技术动作没有做到位,等等。如果双方的防守队员都做到天衣无缝,最终的比分就会是零比零。之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多数进球似乎都是进攻球员努力的结果,无非是发表性偏见而已。
造成防守失误的原因有很多种,我觉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本功不够。比如体力不支,防守失位;比如做某个动作,高水平球员做十次失误一次,低水平球员做十次失误三次,那么即使双方都抓住了对方失误的机会收获进球,最终的结果也是三比一,高手获胜。第二种原因是意识上存在差距,就是对某个防守上的选择,低水平球员觉得这是正确的,而在高水平球员眼里,这就是个明显的错误。如果存在这种差距,水平相差就比较大了。比如中国队跟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
所以,在足球场上,衡量一个队伍水平的高低,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二是把握对方失误机会的能力,其中第一个能力是根本。孙子兵法中,紧接着开头那句话,后面一句是这么说的: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
华杉老师解释说,一个很厉害的大将,他最大的本事到什么程度?就是能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人,但是他没有本事让敌人一定可以被战胜。他可以判断出敌人的失误,知道什么时候有取胜机会,但是他不能把不可胜变成可胜。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别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有办法取胜的。
球场如战场,商场亦如战场。一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也应该是先做好自己。打磨好自己的产品,做好自己的内部管理和外部驱动,从而先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往往很多公司都没有做好。有些是略微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就内部原因自乱阵脚,自己打败了自己,没有做到”不可胜“,这种案例数不胜数;有些则是因为太过于想战胜竞争对手,以致于所有行动的焦点都是基于竞争对手而制定的,却忘了聚焦在用户和自身,没有理解”胜可知,而不可为“的道理,导致出现严重失误,被市场淘汰。
所以,华杉老师说,在对手没有出现失误的时候,最佳的策略应该是等待。等待形势的变化,等待自身实力的积累,等待对手的失误。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耐心和智慧,不能等待,结果就No Zuo No Die了。
那么,商场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做好自己“,所谓”不要想着战胜别人,你只需要战胜你自己“,所谓”要想得到一件东西,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说的不都是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