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延迟了六年的片子上映,原本是为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电影,而如今让我等平凡人跟着沾了光,一同去见证那所名校于那个年代的奋斗历程。
影片分为四条线,每条线都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年轻人的困惑、迷茫与奋斗,而由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吸睛不已,当飞机从天上俯冲撞向敌军战舰的一瞬间,我飙泪不止,遗憾痛惜有之,但更多的是崇敬。
剧中饰演沈光耀的母亲是老戏骨米雪,作为母亲她担心自己的儿子,“我怕你还没有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就没了。”她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她知道自己儿子当兵的后果,所以即使家训诸多,家教甚好,她也要坚定地阻止自己的儿子,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的。
当儿子同学前来告之儿子牺牲的消息时,不是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书桌,只是当国家发出号召时,她的儿子选择奔赴那场劫难,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守护这个国家还有那些叫他“晃晃”的饥饿的孩子们。当镜头拉长,“三代五将”的牌匾赫然出现在画面中,牌匾下站着坚定的光耀妈妈,怎会不让人动容。
而除了出身名门、卓尔不凡,对沈光耀影响最深的,是学校的教育,一所属于名校的洗礼,那所当初连校舍都建不起,历经战火,涌现出无数人才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我想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大概缘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名校历史悠久、世代传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因为战争的缘故,临时大学迁至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
没有校舍,只能用铁皮、砖头、木料和土墙搭建起来的简陋平方和茅草屋,却是中国诸多学者、大家的知识殿堂,是他们的容身之所。
可即便如此,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从未被浇灭。
从1938年5月4日,于昆明开课,到1946年5月4日结束,回迁,西南联合大学在云南待了8年的时间,但这8年的时间,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峰”。
不仅仅是因为在战争年代,异地搬迁的壮举,即使是一架恐龙化石,大家也精心保护着,而在于那群卓尔不凡的人。
名校往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代代人的传承与积淀,才能散发出他无限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本身就会感染身在其中的学子。
二、名校师资雄厚、人才辈出
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有名,在于他师资雄厚,还有人才辈出。
如果你看电影一直到结尾,并看到其彩蛋,你会知道影评片中,那段历史中有多少牛人大咖。华罗庚、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梅贻琦、朱自清、冯友兰等,随便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在各自的领域中都举足轻重。
有如此大师“加持”,学生怎会不受益?
音乐、西方戏剧,即使在当今年代也是很多高校不曾涉足的科目,但在那个年代那所名校便是课程之一,学习从来也不仅仅是只有一件事。
名校有吸引人才的特质,而人才也会向名校集聚,而这种人才集聚效益的本身就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效应。
名师看得高,学生才有可能望得远。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素质可以决定学生优先出发,相较于其他人有先决优势。
三、名校学习氛围浓郁、风清气正
当暴雨来临,铁皮房屋顶的落雨声完全掩盖了老教授讲课的声音,即使他用再大的声音,依旧无法让学生听得见。
即使这种情况下,同学并没有停止上课,反而更加认真地彼此询问教授所讲内容,而老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
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暂时的妥协,更是一种于困难面前从容的情怀。
当敌机来临时,大家临危不乱,搬着恐龙的模型;救助生物课用的鸽子;头带着松针花环猫在山洞里听课,从容淡定,无人惊慌,但对学习从未停止,对知识的渴求从未懈怠。
有这样一群高学识的老师,有这么一群为知识拼命学习的同学,身在其中,怎会不努力?
即使战争年代,对学业也从未降低过要求。据有关数据统计,西南联合大学入学8000多名学生,而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这其中不乏中国的学术界大师及泰斗式人物。
名校给予你的,远比想象得要多得多。
曾经,我考大学失利,总以为考研时可以弥补。笃定是人才总会发光,努力在大学里争得优秀。从学校范围内看,曾经一度觉得自己似乎也不错,可出了学校才知道世界之大。
即便在学校里已经很努力,拔得头筹,你依然会发现,因为学校的不同,有些机会你从未有机会见过,更遑论去积极争取呢。
有些层次在你入校时候起就被划分成为不同的层次,“985”和“211”的是非之分,当然,虽然学历不是万能的,但你要想获得与名校同等的竞争资格,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弥补学校之间的差距。这就是现实。
当然,出身名校也不一定就是名人,依然在于你个人的努力,只是,如果可以,如果你有能力,还是努力争取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名校吧,毕竟在那个环境里,向高人学习,与强者比拼,不知不觉间你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