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喜欢读书却借由工作忙而疏于出行,十一假期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明十三陵游走了一圈。在一个空间中的沉浸体验让一些感悟直接渗入生命的河流中,和在一本书中畅想遨游确有不同。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从明成祖朱棣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这里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和部分太子、嫔妃。我用一整天时间依次游历了隆庆帝昭陵、万历帝定陵、永乐帝长陵,最后走过了各帝王入葬时需通过的神路。
昭陵是这几个陵墓️中相对较小的,从中我对明皇陵的整体布局有了认识,也开始体会到陵园中的肃穆和沉淀感。院子里有很多古树,昭陵里基本都是侧柏,在一棵古树下我双手触摸那厚重斑驳的树皮,想要体验它的岁月沧桑、风雨历程,一瞬间我感到自己和它是一样的,我也同样经历风雨,是一个古老的灵魂,也许我们源自同一处。
定陵是各陵墓中唯一开发了地宫的,走下层层的楼梯进入地宫,我为这浩大的工程深深的震撼,仿佛看到当时匠人们的劳作与付出。地宫内的存物已清空,留下的就是巨大的石制宫殿和宝座,在层层的厚土之下竟有如此之大的空间,我不仅感慨,这空间是活人的需要还是死人的需求呢?相较之下,此刻我更想在天地苍穹之间大口的呼吸。离开时我不自觉的回望这地下宫殿华美的入口石门,心里竟感觉到平静的安定。老人说,入土为安,我们的身体来源于大地,最终也回归大地,无论活着时做过什么,这扇门最终都会关上,而它关上时也许并不需要惶恐而是可以很安稳。
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园中的古树种类也更丰富,祾恩殿更是恢弘壮观。可能是职业倾向,一进殿我就被整殿的木架构造所吸引。其中的内柱自顶至根一木而成,直径一米有余,高二十余米,对照园内四百余年的古树,这些殿柱至少是千年的树材,再次体验到了自己的渺小。大殿整体结构繁复稳固,历经六百年风雨、雷击地震,毫无闪失倾斜,人类在这大自然的罕见素材间充分展现了智慧和才华。长陵也是几个陵墓中我唯一真实感受到功绩氛围的,除了建陵时的大手笔,还有各种功勋记载和展示,更有清朝帝王的立碑题词。虽然永乐帝登上帝位的方式并不光鲜,却不失为一位好皇帝,“好”的评价当然有他本人的作为,但历代千秋过后,当时的盛世是否也存在某种历史必然的成分呢?走在陵园的古树间,这些疑问只在匆匆岁月间回响而没有答案。
最后,我回到通往各个陵墓的起点——神路。说是神路,我却觉得跟民间的黄泉路是同一回事吧,不管叫什么,它代表的都是死亡这条不归路吧。我一边走,一边想象自己的死亡,我早晚也会走过自己的这条不归路,只是此刻,我舍得死吗?我有遗憾吗?还是迫不及待的想用死来解脱?死总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死后会发生什么,活着的人无法知道,如果死亡只是将不属于真正的“我”的东西剥离,那它首先剥离的就是身体,连带着身体上的各种情绪感受也一并消亡了,还有生前所拥有的一切财物和关系都无法带走,可是除了这些还能剩下什么呢?我不知道。走在这条象征死亡的神路上,我只是问着自己这些问题,也许一部分的自己已经死亡了,只是身体还活着。
走完神路我有种轻松感,历代帝王无论功过是非都只是一冢黄土,我们普通人更是如此,平时执着于不同选择的纠结,好坏对错的贪求,如果把视野放大到千百年,这些实在都是轻如鸿毛,在这些事上浪费时间精力只是影响当下的生活状态而已。
我带着一种释怀离开了明十三陵景区,内心默默决定,后半生投入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