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小丑》的时候,很多人和我吹他多好看。我不习惯追潮流,于是,等到现在,大风大浪过去了。豆瓣评分也逐渐稳定,可以了。
看完以后,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去掉小丑这个角色后期的发展,超级英雄的粉丝滤镜加成,只关注这部电影,这个独立角色,五分满分,我会给3-4分,全都属于演员的分,还有一分是被故事或者说情节还是什么的,倒扣了。
整一个故事看起来像是,编剧在做一道符合逻辑的数学题。小丑是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大反派,这是最终必须得出的结果。条件是哥谭市的整体环境,治安混乱,失业率极高,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贫富差距显著等等。那么,如何结合这样的条件推导出这个结果?答案就是《小丑》。
大多数的悲剧作品,往往由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导致,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是多方面的,自身性格的软弱,遇人不淑,上层贵族的虚伪习气等。其中,有的作品更突显内在原因,如《史记》中,司马迁偏向于将项羽的悲剧归结为自身原因,小丑的悲剧,有的更强调外在制度,如《小丑》。
《小丑》的悲剧在于一个脆弱的精神病患者,却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中。小丑本人的狂笑病是他悲剧的其中一个原因,这属于内在原因,而非其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影片的开头,他在幻想中也大笑了,但这并没有导致梦变得黑暗,反而融入了观众的笑声中,并不突兀。紧接着,他流畅地向观众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得到自己偶像的肯定。讲述中出现的观众们的沉默,说明了他明白自己的情况并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主持人台下暗地里向他表示的肯定说明了他只在乎自己偶像对他的看法。总得来说,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偶像,他也认为自己与母亲同住,照顾母亲是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他不在乎外围世界对他的想法,因为多数都是负面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只有自己对偶像的热爱,照顾母亲所带来的骄傲,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希望得到偶像的肯定,其余的都是负面的黑洞。这几根支柱支撑着他苟活着,因此,当影片逐步抽走一个脆弱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支柱时,小丑会走向反社会人格是一件显而易见,理所应当的事。
如今流行的爽感套路,常常喜欢在开头设定一个与小丑类似的底层loser(此处的loser纯属客观描述,并无特别的嘲讽等负向意义,因为他真的几乎什么都没有),然后给他能力,给他妹子,让他逐步变强,成为大佬。编剧也给了小丑能力,一把枪,后来,他真的靠这把枪开始变强,然后杀了人,杀了偶像。编剧也给了他妹子,妹子在想象中,爱情在梦里。这里是我比较欣赏的地方,可能是我非常赞同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就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除此之外,《小丑》中的都太符合逻辑了,符合到我一个泪腺发达的,最后却只感叹:这演员太牛逼了,这才是老戏骨!另外,亚瑟在一出场就已经很惨了,连爽感小说的主角出场都不敢像他那么惨。且不说外在什么都没有,连普通咸鱼的平凡稳定的精神也没有,直接是一个狂笑症+精神已经出问题的底层挣扎人士。那么,再抽掉最后几根稻草,成为一个精神上再偏离普通人的反社会人格,其中的悲剧意味并没有加深多少。不如说,《小丑》的悲剧是从影片的开始就注定的,其悲剧意味只是随着影片的开始,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连其中用来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小丑身世,也没特别突出其悬疑性,而是一直透露出一种,哪个结果都可以接受,哪个结果都符合现代人思考人如何走向悲剧的逻辑,满满的剧透感。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不服就不要来辩了,关掉就好。网络论战太麻烦了,这是个人观影总结,随便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