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为奴十二年》的视听语言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电影《为奴十二年》讲述了一位黑人小提琴手,被欺骗拐卖后,辗转于不同的奴隶主家,最终由别人帮助,得以逃脱的故事。导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宏大的历史背景,通过不同环境的切入展现,给观者以心灵的震撼。该片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包括了三项大奖。其中,影片通过巧妙的道具、独特的音乐和音响、恰当的光线、特殊的景别,表达了对黑奴贸易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影片的两个远景,有隐喻的作用,象征人性的美丽与丑陋。
影片后段的一个定格镜头,醒目的白月周围乌云环绕,偶尔飞过几只鸟,感觉像传说里万圣节的夜空。在此停顿五六秒,后来出现了奴隶主伊普斯和黑人女孩。魔爪伸向花季女孩,把人当做私人物品占有;
在影片后段,男主跟着众人唱歌,接着有一个定格镜头,停顿了五六秒,黄昏中树木的枝枝叶叶。天蓝、浅粉、明黄融合成一片,显得色彩缤纷,给人心情明朗舒畅之感,就像有好运来临。果然,接下来是修建木屋的场景。白人木工是个思想进步好青年,最终也是他给男主写信,给了男主逃离魔窟的机会。
影片的道具充当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极为巧妙的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当男主送信的事被举报,无奈之下,只好偷着烧了。镜头对烧信的特写很有寓意,一直定格在着了火的信。跃动的火苗慢慢成了星星点点,完全熄灭之时,画面黑场,暗示着男主满腔热情到心灰意冷;
当伊布斯暴虐女孩后,男主把小提琴拆的七零八碎。此时,镜头中那堆破碎的木头,象征了人物内心的愧疚、无奈、悲伤、脆弱;
黑人女孩帕兹劳动之余,坐在一片绿草地里,她一边哼着曲子,一边用玉米叶子编着小娃娃。镜头定在那几个精致的娃娃上,能感觉到女孩没有被抹灭的童真与向往美好生活的渴望。
影片的光线色调,对刻画人物的形象显而易见。
男主与白人共进晚餐的那一场,大约用了三组平行蒙太奇。一面是晚餐后被送到屋里的过程,一面是狱中被铁链捆绑。暖色回忆与冷色现实的反差,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男主从艺术家到奴隶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拿着灯的白人守卫下楼,灯光昏黄的侧照,突显了脸部轮廓和眼睛的亮度,阴森狰狞的像一头野兽。它催醒了熟睡中的女人,那不怀好意的一笑,显然是猥琐行为的前奏。想救女人的黑人,最终被它刺死;
男主被守卫暴打后的镜头,另一个守卫拿来新衣服让男主替换,从小窗户照进明亮的光线,男主那零碎的带着血渍的衣服,在光的映照下格外刺目,也侧面表现了守卫的魔性暴戾;
奴隶主每天都要检查棉花的采摘数量,当说到女孩帕兹最多时,奴隶主站到女孩身后,还伴着充满戏谑的语言。门外的明亮光线,在女孩的脸上尤其突出,眼白更表现出女孩的厌恶、不屑;
伊布斯夫人看到女孩时的楼上全景,植物的飞絮,楼房和裙子的色调,整个是苍白病态的感觉。自己冷漠,也容不下别人生活的多彩。
影片的音乐和音响,有几处具有相当的对比力度,渲染人物的情感世界。
福特要买黑人的那一场,黑人母亲被迫与孩子分离,此时的男主拉起了小提琴。母亲与孩子的嘶喊,混着小提琴轻快的节奏,欢快与痛苦的冲突;
小瘪三木匠戏谑的歌与伪善福特给众人传道的场景,高洁与鄙俗的冲突;
有一场是男主去了法官奴隶主那儿,男主被推荐去了酒会。当镜头交代完环境,到了男主的近景,不再是小提琴的演奏声,而是换成了深沉伤感的曲子。因为此时的琴声并非男主的心境,不是作为艺术家的存在演奏,人物内心是压抑的。
在一场埋葬的戏后,出现黑人妇女的面部特写,正侧微仰的角度,接着是众人明快的蓝调灵魂风的歌声,到了男主的特写,可以看出欲哭无泪,纠结复杂的心情。
戴眼镜的贩卖者那场戏里,手拍到黑人男孩胸上的声音,用拐杖测试男孩的踢踏声,表现出贩卖者滑稽如小丑般,把生命当做牲口;
棉田里的鞭子声,是监护者的严苛与优越感;
伊布斯夫人重重扔出瓶子的爆裂声,是对翩翩起舞的帕兹的羡慕嫉妒恨…
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的黑奴贸易,像暴风雨般猝不及防、肆意妄为,而那些呼唤自由的声音如同琴声般,虽然悠扬,却依然微弱。什么时候,全世界能够消除偏见?时至今日,依然是永恒的话题。影片的视听语言给人以精彩的呈现,由此更给人以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