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设计师想要达成的产品交互往往与用户真正使用时的产品交互是不同的!
你想的,和用户真正使用的一样吗?
之前看罗振宇采访罗永浩,提到“别人眼中的我” ,“我自己以为的我”和“真正的我”,这三者是不同的。除了客观事物,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你眼中的世界与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才会出现大量好心办坏事的事,而当事人还一脸无辜的觉得“我都是为了你好啊”,并以“爱,为你好”的名义继续胁迫那看不清事相的人!而设计师设计产品时所希望用户使用的方式,也往往和用户真正使用的方式大相径庭!所以,才有了用户研究中的可用性测试方法,即让一群有代表的用户对产品进行典型操作,同时观察人员和开发人员在一旁观察,聆听,做记思录。
交互设计是对用户行为的设计,从理论上看,这一点殊为不易。刘润《五分钟商学院》中提到管理时讲,管理者要将自己的想法落实下去,首先要将自己的想法贯彻给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想法成为他们的想法,再通过他们的行为加以落实。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过程中想法是递减的,因为每一次传达都伴随着信息的衰减(信息的丢失与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才需要底下人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多做事,精益求精以弥补,这也是为什么自驱力如此被企业看重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而言,同样是正面态度,认真负责无非是最大化管理者的想法(本质上属于被动的管理),而积极主动则是在对抗想法传过程中的衰减!
然后再看看设计师,仅仅通过一个产品(及暗含的操作方式),就想将一种行为方式传递并施加给用户,不得不说很难!且不说用户能不能理解设计师的意图,仅仅长久养成的习惯都不能轻易触动!从这个层面想来,现代主义的设计大师妄图通过设计来“改变”整个社会的底层生活甚至生产方式,无疑过于乐观且过于相信设计的作用了。或许也是因为整体知识认知的局限,容易夸大自己所从事职业在整个社会分工中的作用,就像我们学设计的都说“设计驱动创新”,想法是好的,但设计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被整个社会所认可并提到这个分量吗!
所以,每一个产品上线之前,都应该让设计师(及后台开发者)看看用户是怎么操作的,而用户操作的结果则往往令前者哭笑不得,然后认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