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和高三老师聊天,聊到最近的复习问题,她就说,最近学生都陷入了考试综合症了。
考试综合症,其实就是对考试麻木,提不起精神,不感兴趣等的总说。分析起来其实不外乎这些原因。
一、考题太难了、学生水平不够,考试消磨了激情
水平不够,每次都是那么点分数,信心便会一点一点被消磨,到最后的时间里,自信心完全丧失,考试带来的激情完全不再。
二、畏惧高考,状态疲惫,产生厌学情绪;
这一类学生可能是之前蹦太紧了,已经太疲惫,在这最后关头,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甚至只想早点结束这所谓的高考噩梦,希望一觉醒来,已经高中毕业。
三、考题对于自己来说,太简单;
这是最好的一种现象,这一类学生,成绩必然比较好,只要让他的学习往深度走,基本上就能解决这一现象。这也不是本文主要论述对象。
四、完全放弃了的
这一类学生还留在这里,真心就是混毕业的,考试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毫无意义,自然就更没有兴趣了。
从上面的四类学生来说,第三类几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只是对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罢了。
对于这一类学生,在接下的三十天左右,应该允许他开开小灶了,在能保证基础的情况下,适当给他安排一些深度的学习,激发他的学习激情与潜能,突破一定的极限。
第四类学生在这最后的时间段里,基本上可以不用再管。因为这么短的时间,已经叫不醒睡着的人。
对于第一类学生,基础太差,剩下的这点时间,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学校每一次按照高考试卷出的题目,很大一部分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天书。
对于第二类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完全坐不住,甚至开始会去想象考试结束后的场景来舒缓内心的恐惧,厌学。
他们处在一种焦灼中,一种非常想学,但是又不知从何着手的焦灼。
这种焦灼让学生在最后这段考试不断的时间里,越发难以坚持下去。
所以会越考越麻木,越考越烦躁,越考越疲惫,越考越颓废。
种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让身为备战在高考最后也最危机关头的他们,再也走不动。
身为老师,着急异常;作为学生,无力颓丧。
继续这样走完剩下的时间吗?
我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甘心这样的结局。
都不甘心就这样失败。
那就只能突破这个状态。
一、大胆的取舍,放弃超级难点,回归基础考试
到了最后的时间,我们会发现,当整个高中知识压在身上的时候,我们突然变成了两个不会。
“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其实不然,你没这么差。其主要原因是台上的老师讲课,实际上是有一个假定的。
什么假定呢?就是假定台下学生基本都弄懂了知识点,此刻是对考点的再强调复习。
而考试的卷子,大部分是从网上或者别的学校或者某个机构借鉴而来。虽然这些卷子代表着这些出卷人对高考研究的最高水平,但是却遗忘了一点。
那就是这份智慧结晶,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一份试卷,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水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假定,实际上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对于那些因基础差而对考试麻木了的同学,老师与其一锅煮,什么都教授给他而他无法掌握。还不如老师大胆取舍,适当放弃一些深奥的知识,回归基础去进行考察。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时候就应该研究高考题啊,去搞什么基础,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我不这样认为。我甚至认为,基础才是本。
如果我们能够大胆取舍,将基础题拿出来,让学生在接下来考试中不断将基础扎实,甚至让这一份份试卷变成学生的一份份复习资料。如此考学结合,我相信这一部分“差生”定然会重新恢复一定的信心,也能对基础知识,对该背诵该学习的知识有了较为牢固的掌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胆放弃,回归基础的考试,似乎是一种冒险,定然能够改变当下的情况,为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教师出能体现你学生水平又能学习基础的试卷,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因为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精细化管理最后的时间
学生之所以麻木了,实际上并不能说成麻木了,而是临考前,慌张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面对如山的资料,不知从何着手。
一名老师只需要面对六分之一的资料,只需要讲解六分之一的题目,就已经很疲惫,更何况学生还六倍于老师呢。
如何从如山一般的资料中找出所需知识,必须要在接下来精细化管理自己的时间,做到每天都明确任务,每天都学有所得。
只有收获的激情,能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进。
在精细化管理时间这一点上,可以和同学结伴而行,也可以找老师帮忙监督,力求在最后时间将努力发挥到最大化。
三、丢书小游戏
设置一个“已阅收纳箱”
每复习完一本书,就立刻合上,然后默默回忆,看能记得多少。不能记得又立马打开复习。当确定掌握之后。就立刻丢进已阅收纳箱,再也不要触碰。
当看着复习的书本一本本减少,那种成就感,也能改变你最后这一个月的疲惫,麻木。
全部丢完之后,再度重复。
四、选一项自己最喜爱的运动或者兴趣爱好作为奖励
完成学习任务后,就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好好发泄内心的情绪。
兴趣能够让你更有激情,能够燃起你的斗志。兴趣也能逼迫着你去完成任务,因为只有完成了,才能得到奖励。
比如说我喜欢打羽毛球,当任务完成之后,再去打羽毛球,就会更踏实,也会更投入。
五、师生多交流
唯有交流,才能发现情况,才能促进进步。不交流,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却也感动不了任何一个人;学生在台下焦急万分,也无一人知道。
只有交流,才能建立良性的引导,才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
我的一个学生,原本已经是打算随便读个专科算了,但是因为和我交流之后,逐渐去开始了努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摇摆,但她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交流,能让你,展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