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峰帅组织读“一字书”也就是字典,我也参加了,曾经我自己尝试过读字典,结果没几天就放弃了,因此有这么个大家共同读的机会就想再次尝试。
读字典的初衷,是觉得自己认识的字太少,读书的时候频率不算很低的会出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什么意思的字词,同时也训练自己能够持续做一件事。
还别说,这一眨眼已经快两个月了,读了一百多页。可就在上半个月的时候,大脑中的疑惑出现了:我这通读下来一个月,咋觉得没留存下几个字呢,要是读下来没啥效果那读它干啥呢?
为此还专门跑去找多多讨教,虽然不是特别明白,但是我确信这件事还得继续,毕竟在没有全流程做完一件事之前,你根本无法确定到底会收获什么,只从开始的一小段来定论,自己了解的还太少。
而且关于留存率也与自己本身的基础有关,对于本来杯子就接近水满的情况,加上几滴都能眼看着要溢出来,而对于本来杯子里就没多少水的情况,加上几滴根本发现不了啥变化,但你不能说这几滴对水量的增加没用。基础量少决定了需要加入更多的水,才能感受到总量的提升。
反过来讲,如果真的没啥用,那些优秀的人就不会分享做这件事,比如峰帅、李笑来,就连习伯伯都分享过。
看到李笑来老师说的这句话我释然了:
若把学习中时间和进展的关系理解为纯粹的线性关系,那我们最终根本不可能收获满意的进展。
我们习以为常会说的或者会听到的话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就能不断进步。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但是往往忽视了,付出和收获不是对等的线性关系,多数的真相是,付出了一段时间,努力了一段时间,有了很小的收获或者没感觉到收获,继续认真积累了有一段时间,突然在某一天有了一个比之前很小很小或者没有大一点的收获,甚至是灵光一现,再努力很长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有一个较大的收获,而后又很长时间在积累中,如此反复,从量变到质变,总是要经历持续不断的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
看到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更明晰了学习的进程,对于读字典这件事,我现在正是处于刚开始一小段时间,还在缓慢的平行期,指望出明显的效果,本身就是急于求成的短期主义思想作祟。
现在更应该考虑的是,是否应放缓进程速度,让每一次的读更深入些,以加深留存的痕迹。干完不是目的,雁过留痕,用心过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