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下午,两妞在客厅玩乐高,我在厨房准备晚餐,只听到她们说话的音量渐渐升高。
“你要这样子……然后这样就好了。”大妞说。
“我不想要这样子啊!”小妞不同意。
“那就要这样才行啊,不然就不好玩了。”大妞继续说服。
“可是我不想要这样啊!”小妞坚持不让。
突然气氛有些凝固,我预感不妙。果然,大妞一声尖叫打破安静,“妈——妈——,XX弄我。”“哦?”看看客厅里没有什么会造成危险的因素,就算两人厮打起来,按她俩目前的破坏力,最严重也就是皮外伤,就懒得再看第二眼,“那你就打她回去嘛!” 随她们继续。实际上,就算我这样说,她们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打斗,无非是互相拉扯推搡一下,摔倒在地(毯)上而已。大妞明显对我的回答不满,继续歇斯底里高声尖叫,小妞亦不甘示弱,跑到我身旁边哭边投诉:“xx非要我听她的,我不要听她的。是我的乐高,要听我的玩......” 我明白,她们这是想拉我下水,要我支持自己,帮她们对付对方。如果是以前,我还真的会上套,去调查来龙去脉,听双方辩词,然后判断谁是谁非,或者各打五十大板,但是,结果我也是知道的,一方肯定不满,或者都觉得我偏心对方,继续哭嚎怄气,调解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大妞见小妞跑到我身边告状,“砰”的一声猛猛把门关上,小妞见客厅房门关了,自己的玩具还在里面,赶紧跑去推门。大妞在里面紧抵着门,同时用手不断地用力拍门,发出很大的声响,小妞一边使劲推,又推不开,一边哇哇放声大哭!虽然两个小朋友这么投入地表演,我这次还稳稳地坐在我吃瓜群众的位置上,毕竟,是她们两个人的冲突矛盾,关我啥事!小妞见进门无望,又折回我身边,委屈的哭诉:“xx吃了糖,我没有吃糖。”嗯,糖,看来有突破口了。“什么糖啊?今天家里没有糖啊?”“昨天做冰棒剩下的糖,被她吃了。”“哦!那是最后一颗了,吃了就没有了。”“呜——呜——”小妞听了哭得更大声。“不过,我有这个东西,你要不要尝一下?”关键时刻,幸好老娘我有存货啊,我拿出从国内带回来的枇杷糕给小妞,果然哭声停住,幽幽地说:“那就尝一下吧。” “嗯,这个味道不错,我也吃一个。”我大声说。门里面,捶门和尖叫声也渐渐停下,不一会,门打开一条缝,一个脑袋探出来:“你们在吃什么?”“枇杷糕啊,你要吗?”“我也要吃!”说罢,大妞就跑过来自己拿了一块尝起来。接下来,两个小朋友跑到沙发旁,边吃边聊起来,根本瞧不出上一秒两个人还是互不相让大吼大叫的样子,好像完全忘记了刚刚发生的事情。
要知道,这是掉了多少次坑里,才得来的经验啊!独生子女长大的我,成长过程中少有遇到如此阵势,以前见到她们这样,我不是紧张得跑进去当裁判,最后落得两边不讨好;就是陷入后悔自责,没有教育好小孩,怎么姐妹不互相友爱,长大后会不会成了仇人互不往来,这样幻想中。后来,总理一句点醒梦中人,“有哪个兄弟姐妹在家里从不吵架的,都是这样子吵吵闹闹长大的,你是没有见识过。”我想想,确实有点道理。就算是成年人的夫妻,都会吵架,都会互相说狠话,怎么能要求还是未成年人的小孩,一直互相友让,相亲相爱,真是可笑的妄想。允许未成熟人做未成熟的事情,不是应是很自然而然的吗?虽然我们家两个小妞吵起来哭起来表现夸张一些,但是实质都是一样,无非想试试看看,父母更偏向谁,更帮着谁。想明白这些,再看到她们上演这些大戏时,我就镇定多了,不去当法官裁判,让她们自己去解决自己问题,在她们发现表演没有观众后,往往就草草收场了。
总理下班回到家,见晚饭正好做好,两个小朋友开心得在厅里跑来跑去的玩耍,感叹真是美好的一天。我笑而不语,你只见岁月静好,哪知我刚刚躲过一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