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

我手写我“心”

今日讲座依然是从文质老师的讲座起,题为:《从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写起》。

一、若为写作故,一切皆可改

      文质老师先以问题启发:“我手写我口”,为什么不容易做好?皆因不是我们不能写,而是我们所写的文字里,少了“文”化。

      听完这段话,我想起自己的两段写作经历。一段是疫情期间,那年正值初三的寒假,我把所有一切收尾工作都完成了,心想,我可以好好休息。这时,突然接到电话和信息,告诉我,我被区里抽调,准备在寒假期间,援助卫健局工作。等我们四个骨干教师,到了卫健局,遇到了部门负责人小郭,问我们如何分工?有两位同事,果断选择数据组;我和另外一位语文老师,则分在文案组。我想,不就写写东西么?这个我擅长,文件整理和编写这些难不倒我。结果,现实很打脸。首先,当我真正遇到公文写作的时候,我简直傻眼,很多政策文件,并不熟悉的我只能东拼西凑,每次将文件提交给郭秘书,他人很好,总是完成工作之后,会把他的修改件发一份给我看。这就是在教我看公文写作和日常教师写作有什么不同。其次,让我更叹为观止的是,郭秘书构思一篇稿件的速度之快,思维之清晰,对需要引用什么政策纲领文件,信手拈来。虽然写作领域不同,但是技法却相同。工作闲暇之余,我好奇询问小郭,你们是怎么做到将公文写得那么好的?说实话,我不太擅长理性文笔,甚至一度对自己偏向抒情、诗意表达的文笔颇为自责,总这么一种风格,如何提升水平?他告诉我,所有公务员上岗时候,新入职文员的培训都需要经过两年的培训,才能有这样的公文写作水平。原来人前的优秀,都是需要背后“刻意”的修炼,才能词达意,文传情。第二次关于写作的体悟的经历,是在学校“金种子教师培训”汇报的时候。我写了洋洋洒洒5千字的文案汇报,确实是真情实感,后来教研室主任在分享优秀汇报案例的时候,给我看了一篇文章,写得真好,有清晰的主题、以时间为主线的大纲,罗列清晰的荣誉称号等。我很佩服,并从这两件小事中学会了,好的文章要用在恰当的情景中,发挥作用。所以,为了好好写作,想再多,还不如好好去想每一个句子,想想创作的意图和情境,为此,我想起文质老师在前天讲座中那句话,每个愿意走上教育写作之路的人,要做好”过一种作家般的生活“的心理准备。大抵,真正的作家生活难以企及,可如果有心写下自己的教育故事,何乐不为去改变呢?

在小组论坛环节,我和组员针对书籍创作思考了以下常见的困惑:

1. 一本书的主题如何确定?根据什么来确定?

2. 书籍的结构如何吸睛?

3. 没有灵感怎么办?

4. 总是高度紧张,我没有办法创作怎么办?

5. 把教育经历写成了小说怎么办?

文质老师给出了 “从张三点到张三问”的写作手法:你想到的第一步,别人都想过了,那么要始终往下再想一步。老师以“奶蜜盐”的创作为例,首先灵感来自Bible,人类所向往之地流淌着奶与蜜,滋养生命的物质。那么接下来,又想到了盐。于是思路就一步一步地打开了。“奶蜜盐”就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术语,代表着家庭教育中三种基本而重要的元素。

奶--代表母亲给予的无条件爱与温暖,孩子0-6岁期间对安全感和依恋的需求,如同哺乳动物的哺育本能;

蜜--象征鼓励、赞赏等正面情感的支持,欣赏、甜蜜体验;

盐--代表家庭教育中的“现实感”,即恰当的规则与挑战。

这三者经过文质老师提炼,就成了家庭教育的核心。

我们要如何去实现写作过程的“坚持想、坚持写”呢?这就是老师提醒的,千万不要“打打停停”,也不要害怕。因为“笨鸟的优势在于一直再飞;笨人的优势在于一直在想”。

听完老师这段话,我真感动,看见文质老师,听着娓娓道来的语言,我感受深刻的,其实不是老师的功底,因为文质老师的口碑已不用多说。而是他坦然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遭遇都轻轻地说出,轻轻地放下,好像丝毫没有打扰过他的成长,因为他,从未停止思考。这份思考,有了抗干扰能力,让有些声音没能影响他,否则,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文质老师也许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二、写作的出发点应该是“理解”

    李淳老师是《师道》杂志的主编,她出现的时候,我想她就是个有故事的人。果然,她以“教育叙事:以文字铺出一条理解的道路”,开启理解之门。首先以《红楼梦》贾宝玉探望病中的黛玉一段对话开始展示所谓“理解”,能够带给人多大的力量。宝玉和黛玉前面无数次对话,黛玉其实都没有往心里去,唯有这段话“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病。”让黛玉细思,竟比自己想得还要真切,进而千言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接下来,李老师展示的教育叙事都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不要总以为老师总是理解学生的那一方,好像总是输出那么多能量,学生怎么就不懂呢?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教育叙事告诉我们,恰恰是老师的成长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理解万岁”。倘若没有这个机会,许多美好的师生关系可能因此断联,失去联系,连得到一个答案的机会都没有;连一句不必说出口的道歉的美好人生奇迹都等不到,人生该是多么荒凉、乏味、冷酷啊?!

因为:相互理解使人类根系共生,

使我们能够牢牢地站立在大地之上,

建立和守望我们共同的理想家园。

所以,该到哪里去寻求理解呢?李老师进一步点拨:

      请在写作中展现寻求理解的过程;从而在写作中变得更能理解;也在写作中明白如何达成理解,或者是更充分地理解,因为我们都要坚定地在写作中见证“写作本身,就是理解。”

      此时,思考的本质是什么?在知道理解的重要之后,就要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教育叙事?因为,教育写作可以:1. 挽救湮(yan)灭的生活;2. 它是突围泛滥的符号;3. 对抗贫瘠的理解;最后,授权失语的唇舌。所以,请从“以方法为方法”到以“自己为方法”。我对李老师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个人身上就蕴含了许多特质、故事和思考,如果说借鉴他人,我们可以知道得失;反观自己,从理解自己出发,到理解他人、理解关系、理解所有与之有关的教育联结,那么,就好像破译基因密码一样,简直心域极宽,乐不思蜀,流连忘返来形容基于理解自己的思考都不为过。人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考的器官,而是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有了足够丰富的“理解”,是不是就完成了教育思考的任务呢?此时,从“我”的微小之思考,此时,该到“我们”了。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一定会呈现师生理解彼此的交织。“教师每一次生命的触动、由不歇的自我追问而获得的长进都能够施与学生,使其在位学生打气的时候,不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由深切的理解达至心灵谐鸣的律动。” 李老师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中联想与之有关联的几个例子:

1. 学生总是高敏感人群,一位老师到底爱不爱学生,他们早就从各种传递“理解”信息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话语表达中,提早感悟到了,无须更多的解释与表演,唯有真诚的爱,才能打动人心;

2. 当师生关系真正踩在了心声谐鸣的律动节奏上,一名老师会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所在。说白了,就是,上班的脚步是轻快的;学生尽管“折腾”我,但他们基于深深理解并信赖老师的这层关系,更会回报老师真挚的爱。所以,理解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钥匙的密钥啊!理解更是老师一旦打开学生心灵的时候被偏爱得有恃无恐的勇气与底气啊。

      夜课的汇报精彩纷呈,几位师兄、师姐实在太贴心了,有的,揭示了教育写作的意义,它是要给人的核心素养,当今社会,不会写作也就仅仅比文盲好了一点。

      崔老师的教育诗意的行走更是打开了我的心门。读到196页,崔老师纪念53岁就过世了的母亲留给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美好品德的时候,背景音乐的渲染,让我实在扛不住感动,联想起同样给予我无条件的爱与赋予我美好品质的父亲,足足从讲座开始流泪到结束。很努力地控制,却没能阻止泪水,到处找纸巾想要掩饰这份尴尬的举动,被程娟老师收在眼底,偷偷递过来一包纸巾,才化解了我的尴尬。

      大约是顿悟所带来的思考,让我理解生命与任何人的交织,都是一生永不停歇的思考,有的,也许尘缘深浅,早早想明白了,已经轻轻放在记忆的百宝箱里珍藏起来;有的,仍然迷茫与困惑,总是相伴于左右,却也因遇见新的人、新的事,而渐渐减轻了内心的理解之苦,从而变得轻松与快乐。

      所以,写作是最好的精神对话,文字所抵达的终点是“心灵”。决定勇敢行走,耳边想起文质老师语重心长的那句:“吾道不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25年5月2日 第十八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培训心得 ...
    JennyZeng815阅读 929评论 0 1
  • 山海藏爱意 第一章 十八岁到二十三岁,林听被竹马睡了整整五年。 安全套用得可以绕学校三圈,但他从不肯给她名分。 因...
    熊熊不熊1阅读 1,059评论 0 0
  • 五月份我会有一段时间,需要独立规律处理事件。因为时间差的问题,家人的体检也需要顺延到六月。人在举步艰难的时候,是不...
    開囍阅读 25评论 0 1
  • 知足者常乐。人要学会满足,人真的不应该太贪婪了。只要解决了财富自由的问题,其他都不重要了。再赚钱就是给社会做贡献了...
    天边的虹阅读 571评论 0 3
  • 人的头脑一定要清醒。眼光一定独到。 不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怨天尤人。要辩证唯物主义。想一想啊。 有些事情,坏事会变...
    天边的虹阅读 5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