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怎样才能被别人记住,在世间留下自己的名字呢?这个问题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从心底发出的。《大学》给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一个答案。简要说,四个字,那就是明德至善。
人活一世,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有的人感叹生命的飞逝,把一辈子掰成几辈子来活,忙忙碌碌。有的人漫漫追寻生命的意义,把一辈子当成一个阶段来活,潇潇洒洒。在宇宙的面前,我们卑微而渺小,如沧海一粟,在历史的长河,我们乃芸芸众生的一员,大多数时候被人遗忘。有多少文人骚客曾经仰天长叹,希望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世,被人赏识,又有多少政客英雄跌宕沉浮,渴求名留千史。李白在《将进酒》中曾抒发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其实他是在抱怨怀才不遇呢。古往今来,不论是诗人,政治家,军人,还是咱们干着平平凡凡的工作的普通人,谁不想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谁不想被别人记住,谁不想证明自己活过,而且活的有意义,甚至是能得到别人的称道呢。那怎样才在世间留下我们的名字,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呢?《大学》告诉了我,明德至善。下面我们来讲讲何为明德,何为至善。
什么是明德呢?唐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什么意思呢?书康诰篇说:“要能够彰明我自己本来清明的德性。”大甲篇说:“要常看到天所赋予的本来清明的气禀。”书尧典篇说:“要发扬我自己本来崇高的德性。”这三篇上的话,都是说要彰明自己那本来清明的德性啊。我觉得《大学》这本书是教人做人的。孔子讲经文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道理,第一就是要使自己本来清明的德性不被私欲所蒙蔽,而重新清明起来。
为什么要明德呢?明德是根本,清明了自己的德性,就能端正自己的心,端正了自己的心,才能去致知格物,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什么是止于至善呢?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翻译一下就是说,诗经商颂玄鸟篇说,“一千里大的都城,是人民所乐于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蛮篇说,“小黄雀蛮的叫着,栖息在山的一角。”孔子说,“小黄雀还知道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来栖息,做一个人,难道连一个小黄雀都不如吗?”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止于哪里,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这是一个开始。像文王,德行深远,不断地眀其德,敬其所止,必于至善。所以做国君的人,要把仁爱之心用到人民身上;做臣子的人,要把恭敬的心用到国君身上;做子女的人,要把孝顺的心用到父母身上;和国人交际往来,要把诚信的心用到所交际的朋友身上,这叫做知道自己止于哪里。我们都知道,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实这句话是形容卫武公的。赞美他那研求学问的勤勉,如同切骨一般,切了再切;如同磋角一般,磋过了再磋;也如同雕玉似的,雕过了再雕;也如同磨石似的,磨过了再磨。这也是所谓的知道自己止于哪里,即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怎么要求自己。所以武公的学问,里面细密而严谨,外面威武而强毅。这样的君子,怎么能叫人忘记呢?诗云:“於戏!前人不能忘。”从前的武王文王,真叫人难忘啊!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之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了。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些事,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事例,可能有很多人已经听过,可是他还是能再次揪着我们的心,是啊,用《大学》里的话来讲,他这是本末倒置了,还没改变自己,就先要改变世界。明德是本,是让你正心,止于至善是始,是让你知道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两者的过程是修身的过程,然后你才会齐家治国。
《大学》的这篇止于至善,让我想了很多,我最终将我的感想归结为这样几句话,那就是我们要想在世间,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就要以明德为本,止于至善。清明自己的德性,端正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止于哪里,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基于此,修好身,从而一步步达到真正的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