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给孩子一段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研学产品,家长和孩子该如何选择?学校、旅行社、教育机构等都在推研学旅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
1、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研学旅行不能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些旅游机构推出的研学产品,只强调研学路线和研学基地,没有结合校内课程的研学课程设计,更没有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帮助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转化。”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贺润黎认为,市场上这样的产品还是以“游”为主,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研学旅行”。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已正式为“研学旅行”的内涵正名,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意见》还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就意味着研学旅行从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从随机开展变成有计划地开展,从少数参与变成广泛参与。
在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卢立涛看来,《意见》的出台把研学旅行推到了“风口”,学校、旅行社、各类教育机构,甚至其他不相干的机构或个人都加入进来,都想分“一杯羹”,各种商业性的研学旅行产品层出不穷。
“由于安全、经费、协调等问题,学校主导的研学旅行还在实践探索阶段,但商业性质的游学产品早已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深入千家万户。然而,市场上这些名目繁多的研学旅行产品能否达到家长预期的效果?有待考证。”卢立涛说。
2、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按照《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是研学旅行的主导者。
“从研学旅行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计、研学路线和基地的选择、研学导师的培训,到安全和资金的保障、研学效果的评估等,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应当有明确的思路和制度保障。”贺润黎说。
卢立涛指出,目前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仍面临诸多困境。“安全问题首当其冲。研学旅行不仅涉及出行安全,还涉及食品和住宿安全等,学校缺乏开展研学旅行的安全经验,出于免责考虑,对政策实施裹足不前。”
经费短缺也是制约很多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因素。“政府划拨的经费远不足以支撑各项开销,也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能力为孩子教育投入额外的费用。所以很多学校,尤其是经费紧张的学校,研学旅行开展不足。”
专家指出,尽管在研学旅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阻力,作为主导者的教育部门与中小学校,应当积极探索尝试,切不可“知难而退”。近年来,一些试点省份已积累了成功经验。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自2011年起就针对高二年级文科及理科学生分别设计了研学旅行路线和课程内容。理科学生课程地点在成都,主题为科学考察与志愿服务;文科学生课程地点在福州、绍兴、杭州、乌镇,主题为探访江南自然与人文风情。2017年开始,该套课程覆盖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受到老师、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该学校相关负责人坦言,为确保课程成功实施,学校投入了大量教学资源,年级任课教师广泛参与其中。同时也得益于资源单位的大力支持。
“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不仅要统筹协调校内资源,还要根据自身需求,发挥好校外可利用资源的作用。”曾经当过多年中学教师的北京大潮研学国旅董事长张信建议,各中小学校成立研学旅行教研室,统一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负责全校研学旅行整体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制度,并对一些具体事务出台可操作性的措施。
3、 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社会合力
研学旅行,表面上看只是学校组织的校外学习活动,实则涉及公安、财务、交通运输、旅游等多个部门。
“如果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保障机制不完善,仅靠学校‘孤军奋战’,加上有的家长不理解、不支持,中小学全面开展研学旅行只能停留在文件上。”张信说。
仔细查阅《意见》全文,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组织管理、经费筹措、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部署。卢立涛指出,要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关键是抓好政策落实。研学旅行作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学校、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承担起责任。
《意见》指出,学校可以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或机构开展研学旅行。旅行社在交通、食宿等方面有资源优势,学校与其合作能够提高研学旅行效率。但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专家提醒,学校选择旅行社时,一定要谨慎。同时,专家也呼吁国家制定研学旅行市场行业准入标准,进行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