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道,花了20分钟时间,真正静心思考自己的写作焦虑从何而来。7天后,赶在交作业的90分钟前,打开WPS,打算用键盘码完字后再转到简书上。
总有那么一些战友,会非常热心在交作业前一天便开始提醒同班的人,提前构思提前准备,避免匆匆下笔留下遗憾。而昨天当我看到战友们的友情提示后,便真的想了想,这礼拜的文章该从什么角度出发,如何与上一篇衔接起来,为下一篇做一个什么样的铺垫等等问题——意识到自己真的有思路之后,发现把写作目标均分为“4周完成一整篇完整的文章”这一决定,还是有效果的。
心态调整好后,便是理性的分析自己更倾向于哪种写作思维及模式。综合考虑,依旧是记叙为主,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具体事例出发,记录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先说一下我最近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首先是在某站上看到的一个视频。
偶然在某站上看到一个UP主点评《钝感力》(作者:渡边淳一)这一本书,总体来说这就是一本烂书(用词粗鄙,倒是比较省事)。这位up主特意拿的日文版来翻看,确认书中所述的确为作者本人想法后,用富有逻辑和情感的话语告诉中国同志们,这本书可以从书单上撤离了。这位语言风趣逻辑清晰的UP主叫蜡笔油一Rabbyui,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打开B站搜索“钝感力”,播放量排名第一位的视频就是她的点评。
当然,并不是说播放量高的视频,便是完全正确或完全好的视频,尤其在网络平台上,流传广泛且热门的,往往都是些“包装精美但内容乏味”的快销产品。这位UP主的这个视频能“火”,除了内容的确比较优质以外,也离不开《钝感力》原作者的作为日本文学大IP的名气,以及标题里的“女性”等字眼。关于钝感力,就不多做赘述了,有意了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搜索,注意保持自我的清醒。
小时候,受限于信息渠道的单一,一个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小女孩想要接受点什么知识的熏陶,除了学校老师的培养,便剩下唯一的、可以自我获取的渠道——阅读书籍。而自小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思想影响,便觉得能够被放在书本里的知识,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最好的。毕竟,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马哲,不知道真理是具体的,也不知道实践是具有历史性的等观点。那时候的我,觉得那些“十大未解之谜”都是正经科普文,那些“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都是值得学习的营养鸡汤。很少会对书上的“权威”进行思考。除了一种情况,遇到很多看不懂的字,该查字典的还是要查。回想一下,当年有幸读到的几本真正有意义的书,分别是《家·春·秋》,《简·爱》,《复活》等等(都是在小学经典读物推荐栏里的)。
这次看了UP主点评《钝感力》这一书的视频后,就突然想起了年幼的自己。如果当时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我的人生轨迹也许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幸好,长大后的我,经历了不同的事情后,也开始逐渐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警惕思考惰性。
如今的快媒体时代,注定了青少年们会失去很多“耐心阅读”的体验。看视频的学习体验和阅读文字的学习体验必然是不同的。市面上甚至出现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的APP,有点“那啥”了。从个人角度出发,以及身边所能接触到的孩子实例出发(工作原因,接触很多不同的家庭和孩子),孩子的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着更多元的、离开电子产品和网络也能完成的活动,孩子便会受到影响,更能专注在自己能够控制的阅读、书写等活动上。
关于最近的学习体会就暂时写到这里了。下一篇,将继续分享近期的趣事,逐步完成“四周写完一篇完整的文章”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