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路上的并肩微光

      上个月,我和晓冉终于又在长沙见面了——她来这边的高校跟导师对接合作课题,我们约在学校附近一家叫“香菜小馆”的餐厅吃饭。这家店店面不大,墙上还贴着学生们写的便利贴,有吐槽实验的,有许愿顺利毕业的,看一眼就觉得很亲切,仿佛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学术人专属”的烟火气。

        我们点了三道菜,特意嘱咐老板少放辣——读博后两个人都熬坏了胃,再也经不起重口味的折腾。青椒炒肉里的青椒选的是微辣的线椒,肉片嫩得嚼起来不费劲儿;豆腐脑是咸口的,撒了虾皮和葱花,还加了两勺醋,酸得刚好开胃;最爱的还是那道清炒时蔬,油麦菜脆嫩爽口,刚好解腻。

小店约饭


        吃饭时,我们聊的最多的就是读博的日常,没有太多客套,全是彼此才懂的“学术烦恼”。晓冉说她最近在改一篇投出去的论文,审稿人给的意见密密麻麻,光“补充实验数据”这一条,就够她在实验室泡上半个月。“上周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凌晨四点趴在实验台上差点睡着,结果被导师查岗撞见,还被调侃‘年轻人别把身体熬垮了’。”她说这话时无奈地笑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子边缘,我却能看出她眼底藏着的倔强——她从来都是这样,再难的事也不会轻易抱怨,只会默默扛着。

        我也跟她吐了苦水:“我最近做的实验总出问题,同一个步骤重复了五次,结果一次比一次离谱,昨天还差点把两种试剂搞混,幸好反应前多看了一眼标签。”本以为说出来会更焦虑,可话刚落地,晓冉就放下筷子认真帮我分析:“会不会是试剂纯度的问题?上次我师兄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后来发现是新买的试剂受潮了。”她还掏出手机,翻出之前存的实验笔记照片给我看,上面记着详细的操作注意事项,连“离心机转速需稳定在3000r/min”这种细节都标了红。

        聊着聊着,话题从实验飘到了未来的规划。晓冉说她想在博士期间发一篇顶刊论文,之后争取去国外做博士后;我跟她说我打算毕业后去高校当老师,既能做研究,也能偶尔给学生上上课。没有豪言壮语,全是脚踏实地的期待,可因为有彼此的倾听和认可,连这些朴素的想法都变得格外有力量。

        吃完饭,我们沿着学校的林荫道慢慢散步。晚风把香樟树的叶子吹得沙沙响,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骑着自行车的学生从身边经过,车筐里还放着没看完的文献。晓冉忽然说:“有时候在实验室待久了,会觉得特别孤独,好像全世界就只有自己和那些瓶瓶罐罐。但跟你聊完天,又觉得没那么难了。”我点点头,心里也是同样的感受——读博这条路注定孤单,可因为有这样一位能懂彼此辛苦、还愿意互相打气的朋友,那些难捱的时刻好像都变得温柔了些。

      走到公交站台时,我的车快到了。晓冉站在我旁边,双手插在风衣口袋里,语气很认真:“下次改论文改到崩溃,或者实验做不下去的时候,别一个人扛着,记得给我打电话。哪怕只是吐槽几句,也比自己憋着强。”我笑着答应,看着她眼里的真诚,突然想起高中时她递来半副耳机的模样——十一年过去了,她还是那个会在别人需要时,主动递出温暖的人。

        公交车缓缓靠站,我踏上台阶回头看,晓冉还站在原地朝我挥手,路灯的光落在她身上,像高中教室门口那次初见时的光晕。车子开动后,我掏出手机给她发了条消息:“下次课题对接完,我们再约这家香菜小馆,我请你吃他们家新出的番茄牛腩。”没过几秒,就收到了她的回复,附带一个笑脸表情:“一言为定,到时候再跟你聊新的实验思路!”

        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我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消息,心里暖暖的。原来真正的友谊从不需要靠频繁见面维系,哪怕相隔千里,哪怕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只要想起对方,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就像此刻,想到未来还有无数个“香菜小馆的夜晚”在等着我们,那些读博路上的艰难,好像都变成了值得期待的铺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