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赢思维”这一章的引导词中讲道: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我想,这是在谈一个角度的问题。
心胸之狭隘到容不下他人,就会把他人之得认为是自己之失,就会出现不平衡的心态,说白了是嫉妒,“为什么他有,我没有?”“为什么是她,不是我?”
所谓“情绪推动行为”,有了这样的情绪之后,自然就会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本来就已经被一叶障目了,此时更看不清退一步海阔天空、转换一个角度可得另一片天地的视野。
为什么我们当中总是不乏有人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心态去做事呢?又为什么有不少人总是秉持着一种对别人充满了敌视、抱怨、批评的模式过活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的结果不是很清楚。不过,我想,更多的除了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之外,还来自于他们对自己不满的投射吧!
昨天跟燕子聊天时,她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她说,有些人即使看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承认,而且会把这种对自己的愤怒投射出去,不管TA面对的是谁。
我问:“为什么就是不能承认呢?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不是应该的吗?”
燕子说:“承认错误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无能。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么做的。承认自己无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的确是这样。
生活中的很多事,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经常演变到愈来愈激烈的程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有容乃大,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如此。包容可以化解很多事,但前提是在彼此尊重、体谅的基础上。如果在第一时间不能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话,一味地任性下去,还指望他人的理解和包容,那实在是错的不像话了。
双赢,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要实现双赢,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同理并表态。对方感觉到被同理被尊重的诚意,才是愿意伸出橄榄枝的前提。
然而,双方做出的妥协让步必须是发自肺腑的,而不是一时的缓兵之计。这就再次回到了“诚信”的主题。
“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史蒂芬.柯维)
除了诚信之外,成熟和知足是双赢品德的另两个基本特征。
我非常喜欢赫兰徳.萨克森年对于成熟的定义,他说: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简言之,成熟的标志就在于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点。
知足,是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我认为,知足是自制的心理呈现。
上面讲到的那些损人不利己或损人利己的人,见到别人好就会眼红的人,往往受到了不知足,即匮乏心态的驱使。
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特别多,当然一部分是因为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现实问题;另外一部分,也是由于个人价值观和安全感的匮乏。
所以,要具备双赢的品德,恐怕要先从知足、自制做起。
我认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分出一个你输我赢的结局。
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当中,包容、诚信、尊重、体谅、勇于承担、善解人意等等这些人格素质的进步,往往比输赢的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