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里,万维钢老师在其得到专栏中连载了对赫拉利新作《未来简史》的解读,非常精彩,脑洞打开。
1.
对,赫拉利就是写《人类简史》的那位“网红”。
想必大多数人已经读过《人类简史》,或者至少看过相关的书评。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观点莫过于,智人(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先)通过构建想象出来的秩序得以发展存续,并形成超大规模的社会协作,最终站到了生物链的顶端。换句话说:
正是因为我们能相信虚构的东西,我们才能给实现大规模的合作;而且并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显示,而是所谓的“互联主观”,比如,国家、宗教、金钱、公司等。
在其新作中,也进一步阐述并加强了上述观点。与此同时,关于未来,根据万维钢老师的解读,赫拉利说,从现在看来,世界有三个趋势,对应着人的三种不同命运:
1)人工智能如此强大,人作为一个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没有了,那么政治经济系统就会认为人没有价值。—— 这个趋势下,人的命运被称为“无用的人”。
2)也许人类整体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每个人作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 虽然个体没有价值,但经过机器或者算法赋能过后的“人+机器”整体是有价值的,这些被称为“没有自主的人”。
3)也许有些个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他们是经过了生物学升级改造的“超人”。—— 最后这一波就厉害了Word哥,他们制造机器,编写算法,俨然已是“神人”。
这部分内容,我在《人工智能到底将带来什么?》也曾提及。但今天我想说的可能不太一样,算是自己又一次的观念更新吧。
2.
如果趋势是不可避免,那我们最关心的肯定是,作为个体的你、我,会怎么样?事实上,大多数人即使知道了将来会怎么样,也依然也不会有什么改观。仔细观察下周围就会发现,一部分人正在慢慢地活成计算机,他们喜欢打卡,详细记录,极力让关于自己的一切数据化;而一些“聪明的”计算机(或者算法)正在逐渐演化得越来越像人,它们适时推荐“贴心”的服务,“通情达理”地提供合适的建议,甚至有时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当你对着手机说,“Hi,Siri”时,ta是不是比过去也聪明多了?
赫拉利说,想要了解人脑的决策过程,预测人的行为,只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解释就足够了,我们完全可以把人就当成一台计算机——人类用以跟机器区分开来的“意识”,只不过是这台计算机的一个额外副产品,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而且,意识在科学家的实验里,是可以被操控的。
所以你看,当那一部分人把自己慢慢活成计算机时,其实事情就已经在跟着趋势在走了。可是,如果你既不想做“无用的人”,也不想变得“没有自主”,成为“神人”又太难,该怎么办?我认为:
你要活成第四种人!
3.
怎么样才算是第四种人?我们先来说一个概念:元认知能力。
李笑来老师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绕口的表述和一个比较形象的表述,分别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大脑这个“锤子”不光可以钉钉子,还可以反过来钉“锤子”。
这就好像我们的意识里,其实是有两个,甚至多个“自己”共存;每一个“自己”都个性十足,又相互审视和监督,外显出来,便造就了每一个丰富多样的你我。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只表现出一个“自我”,也就是处在舒适区的那一个,ta会“习惯性”地去把事情自动化,从舒适区里寻找决策依据。比如,这次国庆回家时,我姐一边开车一边跟我们聊天,但同时也能关注路况、交通灯,熟练自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当“潜意识”或者“习惯性”起作用时,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其实是关闭的,我们意识里其他的那些小人儿都在睡觉,自然也就没法审视和监督出来嘚瑟的这位“自我”了;而算法能够预测的,也正是我们的这个潜意识。除非,我们能够像老虎伍兹做的那样:挥杆动作开始后,伍兹能做到在任何时点,把已经做到一半的动作生生停住!——伍兹是怎么做到的——离开舒适区,在学习区里刻意练习。
在学习区里的刻意练习,可以逐渐培养起元认知能力,让我们在思考、决策、处理事情时,永远都会保持至少两个“自我”并存;当然,这个是很难的,否则那些优秀运动员也不需要教练的存在了。
4.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历史其实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历史在每一时刻都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走向。学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让你更自由,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不仅仅是学历史,人类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尽可能拥有选择权,挣扎着从“have to”走向“I can”;要么为自己,要么为了他人或后世,而自由是一种终极的选择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认知能力其实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权——除了舒适区的“习惯”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可能。也就是说,在每一个需要做决策的节点上,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不仅仅像大多数人那样只能“随心而动”。
算法能够帮助决策,几乎是依赖于过去的数据,然而过去与未来是不连续的,所以,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要跳出赫拉利的三大趋势,做第四种人,就需要不断在学习区去刻意练习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在每一个决策点,打破固有的习惯、成见,客观理性地做出合理选择,才能有更加广阔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在《创新是如何做到的?》中所说的「重新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此。
END.
我是徐彦超。
企业级应用一站式解决方案实践者。
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领域。
看完我的文章如果有帮助,别忘了关注、转发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