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12分,听到窗外雨声,起身拉开窗帘,听了很久,回到床上赶紧睡下。早晨还要早起。
前夜10点54分时,坐在书桌前,自我挣扎了二分钟。我说,写。接着打开了电脑。心里有个声音很强烈,不写,累,没劲,没意思。
确实,从中午十一点外出,一直玩到晚上八点,回到家孩子继续玩,我回复白天的消息,接着铺床,准备洗漱。躺到床上读绘本讲小时候的故事,再看时间已经10点54分。
选择了不写,破罐子破摔,电脑不关,径直回床上刷群消息和朋友圈,已经三天没看了。
满屏都是磨课、开课、招生……恍如隔世,竟然一丝厌烦。
我忙来忙去,目的是什么?目标在哪里?钱?知名度?还是自我安慰?
白天外出,只是叫着孩子散步,所以只带了钥匙和手机。牵手漫步,走到小区门口,孩子说想去对面商场负一楼的超市看今天有没有龙虾。
走到超市入口,孩子不进,要走商场入口。进了商场一楼,又要走上行梯,而不是向下。
我说,妈妈没带手包,商场里所有需要刷卡的项目都没办法玩。孩子没说话。
果不其然,他偏偏要进需要刷卡的游乐区。我说你只看看吧,今天玩不了,改天拿卡再玩。
孩子倒也配合,每个项目都只是看、摸,几次乞求的眼神看我,很快又无奈的扭过头,跑开去其他项目。
这样持续了半个小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我想,孩子现在的精力和兴趣就在这里,我为什么不满足他呢?等下次带卡的时候,也许孩子就没这样的兴致了。我带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他笑得时候尽情笑,哭得时候彻彻底底啊。
立马告诉他,要新办一张卡。他高兴地跳了起来,还抱着我的腿仰着头问:“妈妈,再办一张新的吗?是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他大声笑着跑向前台。办理好后,我们把衣物一股脑都放到前台,被工作人员笑称“这是要敞开了玩儿”。
连续不断,玩儿了至少5个小时。跟他打闹,跟着他大笑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已经很久没如此。
我该反省的事情太多。
一起吃西餐,旁边桌上同龄的男孩,一直遭到爷爷和爸爸妈妈的训斥,因为坐不住,一直在座位上动来动去,不时有刀叉从桌上掉到地上,乒乒乓乓,场面很热闹。
我和孩子面对面坐在餐桌两旁,各吃各的。邻桌的家长一直说:“你看那个弟弟,人家一直安静地坐在那里吃饭,你看你。你要是这样,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了,烦死!”
我理解他们的那种心情。可他们眼里能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吃饭的我的孩子,就在这几天还被我嫌弃“没有吃相”,食物时不时掉出来,人越多越撒了欢儿的吃,就像在搞竞赛……
从最开始,我就希望他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挑不拣,顺然随意,大大方方。只是如今,他好像真的那么豪爽了,我却吹毛求疵,嫌弃起来。无非是担心有人说,怕人笑,说孩子没餐桌礼仪。这不是别人的问题(甚至压根就没人说、笑孩子),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
可是,回头想想一起吃过饭的,大人照样咂嘴、挑肥拣瘦、筷子随便搅,照样会洒汤或者掉残渣,我的孩子三岁不到,我却想让他有自知自觉的餐桌礼仪,想让他吃饭每次都像参加白宫晚宴。真是好笑!
比起不吃不喝,需要家长喂吃喂喝,在餐桌上坐不住、搞得一家人全都吃不好饭的孩子,我更应该为自己孩子的表现感到欣慰,虽然他会掉东西,虽然他会吃得快,会把身上沾上食物。
当很多同龄孩子还在被家长追着填饭塞菜的时候,我的孩子能自己挽起袖子跑到男卫生间去洗手烘干时,我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很多想法偏离了最初的目的。
我是想要孩子的自主独立能力,还是看起来干干净净?
同样,我最开始读读写写,是为了什么?这个阶段,我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还是做事优先?
最初,必然会有计划,做得过程中也势必不断选择,总会有一个更重要的。
可如今,怎么就陪孩子时,忧心工作。忙工作时,又放心不下孩子呢?是不是,我本身就把孩子和做事放到了相互对立的位置?
翻看原来的日志、随笔和文章,我多次说这个阶段还要以孩子为重,毕竟除了我,他没有其他人可以指望。如果我知道这样,为什么还要为做事感到迷茫和焦虑呢?
把精力都放在目的上,敬畏目的。其他的,都是为主要目的服务,而不应该成了我的困扰。
此时,豁然开朗。轻松读写。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