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差不多一整年只做了找钱这一件事,过程曲折,收获不少经验教训。
过程回放
1、年初,公司的资金链已经相当吃紧,除了有些小项目偶有进项,主营业务毫无起色,与某行的合作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虽然开始做了些局部试点,但短期恐难产生有意义的收入。融资已刻不容缓
2、从2月到4月,先后见了若干投资人,讲技术、产品、模式,然而没有主业相关的稳定现金流是硬伤,跟踪两年的客户好歹有了反应却是远水不解近渴,没有打动投资人。
期间也考虑过众筹,最终也因为业务模式依赖与机构客户合作,周期长、风险大而不了了之。
3、转折发生在跟师弟介绍的一位同事探讨领域内的技术问题时,对方随口提到,财务投资人会在战略投资人进入后毫不犹豫的跟投。有时候人要为缺乏经验付出代价,还好明白的不算晚。
5月初,合伙人出面联系到某金融IT业的上市公司A。然而,并没有从此过上背靠大树的幸福生活。
4、A公司做事历来严谨,先是将拟收购的技术拿去给银联评估,纯技术层面获得肯定后,又联系了省内某行做业务落地可行性评估,这一次又栽在业务模式上面。
此时已经到了7月初,虽然尽调流程还在继续,但看不清价值的买方开始犹豫了,原股东最后一点耐心开始流失,三五不时地吵着要终止公司。
5、买方为打破僵局,直接按照尽调结果报了价,比技术和业务评估前的意向缩水了不少,双方就此陷入旷日持久的议价,中间几次险些谈崩。
因为当初的机制设计问题,团队对公司经营的话语权极为有限,除了夹在中间等待大限之期,无法影响任何一方。
6、为了避免最坏的结果发生,核心人员兵分两路,一组负责接单糊口,另一组继续寻找可操作的业务模式,为提升估值做最后的努力,这个过程从8月持续到10月。
经过这3个月的反复尝试,最终找到了一个有可能被接受的模式。此时买卖双方已经在没有任何新进展的状态中僵持了太久,没了继续谈下去的耐心。
7、进入11月再现神转折。租用原股东的办公室合约到期,本着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态度,买家伸出援手,给了团队一处临时安身地。
在这里,团队继续打磨方案,加强了与买家业务部门的交流,尽量全面传递价值,争取更好的结果。
8、年底,买卖双方离最终成交尚有一步之遥,团队在忐忑中过完了动荡的一年。
没有任何新年庆祝活动,只是简单吃了一顿火锅,围坐在一起感叹在各种波折和不确定中快速成长,也担心因为不够强大而最终无法继续。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事情在一点点好转,希望将来回忆起2016年,能够为自己的坚持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