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从初中到研究生,我没少学思政课,但是,看完这本《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我惊讶于自己对政治学了解得是如此之少。
刘瑜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政治学的入门级读物。她从一个个案例(国家)出发,将政治学里的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在她对多个国家的政治的分析与对比中,一些较为专业的政治学概念自然地被凸显出来,变得浅显易懂。另外,书中对十余个国家的条分缕析,又使得这本书有一个十分开阔的视野,丝毫不乏专业书籍该有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想懂一点政治学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01 比较政治学的坐标系
当我们谈论政治的时候,我们该谈论什么?民主?自由?经济?文化?公平?国家?政权?战争?政治学中包含了很多话题,但是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以及,比较政治学,该比什么呢?该怎么比呢?这些是比较政治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用一个坐标系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政治,较为主要的两个维度,是民主和国家能力。民主,是坐标系的横轴,而国家能力是纵轴。这两个维度可以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的国家在这个坐标系上有自己不同的位置,同时也在不断向另一个位置移动。有了这样一个坐标系,我们就有了理解政治和各个国家政治情况的参考系了。
02 民主化转型
在民主这个维度,书中分享了几个国家民主化转型的经典案例。民主化转型,用上图的坐标系来理解,就是一个国家从威权政体转变为民主政体的过程。民主化转型这5个字,读起来轻描淡写,但是实际上,它所代表的事却是格外复杂而沉重的。世界上大部分民主国家的民主化转型,要不就经历过腥风血雨,要不就经历长时间的动乱,而最后的结果却还不一定令人满意。
接下来,我会分享书中几个典型的民主化转型的案例,进而尝试探析民主化转型背后的逻辑。
03 法国:不自由的“民主”
先说一个老牌民主国家法国的转型历程。为什么写他呢?因为他是民主化转型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典型在他的民主有些“过度”了。
相比起英美,法国的民主革命更加彻底。早在1793年,法国就通过全民公投确定了广大人民的选举权,法国革命调动的群众比例也是英美没法比的。正因为法国革命在多个层面都更彻底,更具有颠覆性,它才获得了“大革命”的尊称。
但是,法国大革命是成功的吗?就政权的稳定性来说,他是不成功的。因为
历经1789年革命、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1年革命,法国都没有建立可持续的民主政体,法国的民主稳固直到20世纪中叶才实现。
英法美三个国家,差不多同一时期开始民主革命,但比起英美,法国政权的稳定却晚了上百年。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来看看大革命之后,法国经历了什么。当时,法国在政治上实现了民主,大家可以通过投票来选总统。但是
通过选票产生的执政者,以民主的名义打压反对派,压缩政治选项,从而赢得更多选票,下次胜利后更加严厉地打压政治自由,由此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民主不但没能约束权力的滥用,反而为滥用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法国人民的政治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同时,在经济、言论与新闻、宗教等方面的自由也同样受到严厉的压制。比如,私人财产和自由市场没有得到法律保护,政府以捍卫民主之名在全国进行言论监察...... 革命后法国的民主,是一种“不自由的民主”,而这种“不自由的民主”为法国后面政权的不稳定挖了个大坑。
如何解释这种“不自由的民主”呢?作者说,
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的,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则的。民主和自由有交叉之处,但它们并非同一事物。我们常常假定,民主必然带来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市场自由,但是扎卡利亚发现,在新兴民主中,民主的出现未必伴随着这些自由的出现。
这说明,在争取民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自由的重要性,因为,民主并不必然给人民带来自由。而法国人当年在《人权宣言》和宪法中,对民主的原则的强调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却在激烈的革命中被或多或少地晾在了一边,这才导致了不自由的民主和后面一连串的政局动荡。
你可能会问,那法国人当时为啥不把个人自由重视起来呢?因为,
学习民主可能比学习自由要容易得多,因为民主是一种制度,而自由是一种习俗。制度改写易,移风易俗难。在任何国家,当政治制度迅速变革,它都可能与既有的政治习俗脱节,只能停下来等待文化缓慢的变迁。遗憾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没有捷径,它必须穿过千千万万人的心灵。
04 埃及:“间歇性”民主
接下来是埃及,当年的埃及是一个在民主与威权政权之间来回横跳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转型,是不是结束当权者的威权统治就完事了呢?其实,相比民主化转型,民主的持续化反而是更难实现的。
埃及曾经迎来过“阿拉伯之春”,也就是推翻了其独裁的君主,但是他们却没有迎来该有的和平、稳定的社会生活。而是很快又再次回到了独裁的政权。
为什么?因为“裂痕动员”。在多个党派竞争选票的时候,一般需要各党派政治领袖动员选民,简单讲就是拉票。但是如果两个党派及其各自的支持者群体之间,有着很严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即裂痕)时。这种矛盾就将激发两派的冲突,导致社会动乱,从而危及民主制度本身,形成倒退。
埃及就是这样的情况,两个党派的支持者人数差不多,一派上台后,就会极力打压另一派,等另一派上台时,自然也想方设法“复仇”。就这样,一两个来回下来,民主政体就给整崩溃了。
作者在这里也阐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民主政体有自我颠覆的潜质。民主势必会带来社会的多元化,而社会的多元,会导致人们的观点各不一样,很难形成统一意见,这有时候会激发社会群体间的矛盾,而这就会促进“社会裂痕”的出现。如果社会裂痕过深,就可能会引发民主政体的瓦解。
对于民主转型,推翻威权政府只是民主革命的上半场,克服社会撕裂则是民主转型的下半场。对于很多国家,下半场比上半场还要艰难。
05 南非:民主的奇迹
讲了两个民主转型不成功的例子,接下来是一个民主转型非常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南非。
南非在民主转型时的社会基础并不是很好,其政党主要有两个,一个白人的党,一个黑人的党。这两个群体在之前是有很深的矛盾的,用“血海深仇”来形容都不过分。但是南非的民主转型非常成功。这是为什么?他们如何做到一起和平地维护民主规则的正常运转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很好地解决了上文提到的“社会裂痕”。
如何解决的?说起来也很简单,就一句话:
“胜利者保持宽容的底线,失败者守住耐心的底线”
在新一轮选举中,曼德拉领导的黑人党胜选。之前白人群体对黑人各种打压和歧视,现在黑人党胜选了,掌握了政治权力,按照常理,应该借机会好好报复白人才对。但是,曼德拉拒绝这样做,他选择了宽容和原谅。曼德拉上台后,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让作恶者用“坦白换大赦”,就这样,过去的罪恶和冲突化为云烟。同时,他设计出了让两党进行权力共享的一套制度,大大化解了两党的敌对状态。
当然,如果只有胜利者一方的宽容,还不足以保证和平。因为失败方很可能对这种宽容并不领情,而继续之前的对立性的冲突局面。一个和平稳定的局面,少不了选举失败的一方的耐心,不因为对方的胜利而激发怒气和报复心。白人党在这点上,也展现了足够的耐心。
所以,正是靠胜利者的宽容和失败者的耐心,南非的两党及所有民众,才守住了他们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民主。他们在不可能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对于这种可能性的来之不易,作者是这样形容的:
曼德拉、德克勒克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政治家,而不仅仅是政客或者官僚。他们头顶一堆盘子,脚踩滑轮,小心翼翼地去穿越一条细细的钢丝。
06 印度:民主好像不管用
接着是印度,印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很早就实现了民主化,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国家治理却很糟糕。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已经民主了那么久,但是印度却依旧有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发展也很缓慢呢?
这里,作者引出了“政体有限论”,就是说,并不是只要国家民主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民主政权,只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仅此而已。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
质问为什么民主没有带来经济发展、政治清廉、公共服务提升,几乎相当于质问,为什么老虎都关进笼子里了,猴子们还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的确,老虎被关进笼子,猴子们更安全了,但是,香蕉树不会因为老虎被关进笼子而结出更多的香蕉,老天爷也不会因为老虎被关进笼子而下更多的雨,隔壁树上的猴群更不会因为老虎被关进笼子而放弃争抢地盘。民主不是一个魔法按钮,一按下去就人间变天堂。
另一个比喻也很形象:
一个球赛的规则再公平,也不可能保证球赛一定精彩好看。球赛好不好看,规则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而言,取决于球员会不会踢球。
这里作者说,并不是只要国家民主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民主政权,只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仅此而已。作者写到,印度就是因为,虽然有民主的政体,但是社会的其他问题太大,导致社会发展严重受阻。比如,经济问题。印度在上世纪也是实行计划经济,并且闭关锁国,而且其“改革开放”比中国还晚了好多年。这导致印度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还有宗教和文化的问题,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至今还存在,人天生地被分成了四个等级,低等级的人在社会就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法规,想逐渐消除这种等级观念,但是因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效果甚微。这种等级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的发展。
07 伊拉克:民主之难,难于上青天
接着是伊拉克,在书中,伊拉克被称为“民主转型的失败的集大成者”。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伊拉克的民主化进程困难重重呢?原因众多。在推翻独裁的萨达姆政权之后,伊拉克曾经也有过一束希望的曙光,但是很快这希望的曙光就熄灭了。因为民主化之后,它也同样存在着埃及遇到的“裂痕动员”的问题,而且他的“裂痕”比埃及要严重得多。不仅是不同宗教之间有裂痕,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间都有很深的裂痕和冲突。这导致刚形成的民主政体脆弱不堪。
另一个主要原因,被作者称为“威权浪漫主义”。就是说,当民主规则运行得不好或者民主制度没有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时,有些人会认为过去的威权政权比民主更好。作者用一个比喻阐释了这种威权浪漫主义。
寄希望于“威权强人”来实现和平发展,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上也的确时不时发生,但是这种希望有点像俄罗斯轮盘赌。俄罗斯轮盘赌,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手枪的六个弹槽中放入一颗或多颗子弹,任意转动转轮后,游戏者对着自己的头扣动扳机。这个游戏的关键词就是“赌”,而且是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种“豪赌”。你可能抽中李光耀、抽中文景之治,但是综合历史和地理上的概率分布而言,你更可能抽中的,是穆加贝、是萨达姆、是万历崇祯。
简言之,这就是一种风险极大的赌博。而民众这种对威权政权的幻想和不舍,也让伊拉克的民主化困难重重。
08 民主是怎样炼成的?
从这几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我们能看到,民主化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一个国家民主化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坎,也有各种各样的坑,哪个坎迈不过去,或者哪个坑没躲开,民主可能就会化为泡影。
民主化最大的坎之一,就是“裂痕动员”。政治动员和党派竞争,基本在每一个民主国家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说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当这种动员和竞争被控制在法制、文明的框架之下,那就是对民主的发展有利的正常现象。但是,当这种动员和竞争的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政治动员就变成了“裂痕动员”,而党派竞争,也就变成了党间斗争。这就对民主制度产生了威胁和破坏,反而是不利于民主的形成和巩固的。埃及和伊拉克在这方面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教训了。
在民主化过程中,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底层民众,对于民主、自由、个人权利等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认同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民主就仅仅是一个空中楼阁,很容易变形,成为“不自由的民主”。这是一个很大的坑,法国人已经踩过一次了,其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民主是一个极其脆弱的东西。民主是这样一个东西,想实现它,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智慧。但有很多人的努力和智慧,它也不一定会实现。另外,民主化完成后也不是就一劳永逸了,维持民主是比实现民主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不过,民主化的路上又不必然充满牺牲和战争,从南非民主化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因为其两个党派领导人的智慧和胸怀,他们实现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让南非的民主化过程得以和平地进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政治家的智慧,同样是民主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和胸怀,政治家是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该带有这样的期待和想象,因为,
转型的软着陆不可能只靠政治家,它需要所有重要的政治力量保持宽容和耐心。民主绝不是一颗只要往那一撒就能茁壮成长的种子,它需要浇水,需要施肥,需要好的经济政策,需要超越“部落主义”的公民群体。自由从不降临于人类,人类必须上升至其高度。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刘瑜
致谢
感谢我的朋友陈家恒,对我的初稿给了积极的反馈并提出问题,以帮助我对初稿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招募
1.读书分享群。如果你也很喜欢读书、分享,欢迎加入。戳我了解具体要求。
2.我的读者交流群。每次我写完读后感会第一时间发在这个群,并欢迎伙伴们的各种反馈,伙伴们的反馈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你也愿意时不时给我的文字提提反馈意见,欢迎戳我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