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通译】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 用不着去占卦了。”
【学究】
古时巫医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很低,许多自然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会在某些事件去问巫医如何处理。于是这样的角色在社会中占有特别的地位,不但要学识渊博,而是要发心为善,更要精确认真,不能有一丝马虎。所以孔子提出做巫医者必定是有恒心和有恒德之人。
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当然作为一个涉及大众信仰的角色,没有三把刷子不要轻易去承揽,否则必定害己害人,得不偿失。同时也明确告知大家任何事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也就是这样的论点自古就有,而非孔子自己编撰的。
【原文】(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通译】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相处而保持不同的意见,小人只求认同而不讲求和平相处。”
【学究】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讲在处事为人方面的孔子建议。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队,在日常相处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如何对待这种不同意见就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对于一个追求共同利益的人,在出现不同意见是会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而对于某些固执的人就容易出现随同或者强迫他人认同,一旦达不成一致就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结果就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而孔子提倡中庸思想,自然认同“和而不同”了。
【原文】(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通译】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未必可以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未必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学究】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这些在社会现实中特别容易出现的现象。所有人都说好,那必定有阴谋,我们国家特殊时期出现这样的社会现实实在太多,这样的现象要么就是愚弄人,要么被人愚弄,必定不是客观现实。而真正社会和谐是求大同而存小异,正像孔子所说,好人喜欢坏人不喜欢才是社会喜欢,好人不喜欢坏人喜欢那必定是恶浊社会。
凡事总有两面性,矛盾对立,矛盾统一,这是辩证哲学思想。在社会中如何做到矛盾统一,那就要认同共同标准,而非少数人喜好,历史证明所有“同而不和”的结果就是被颠覆。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同矛盾的存在,辩证的接受,这也是儒学思想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