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个好东西,现在家里的二宝已经开始十万个为什么模式,追根究底,老婆三两下就被问的哑口无言,我稍微强一点,也就四五轮就败下阵来。于是就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不过解答的速度往往更不上提问的速度。
我们常常会羡慕孩子有这么强烈的好奇心,其实我们自己并不缺少,比如我要去参加一个预计会非常有意思的旅行,旅行还没开始,在出发前几天,我们就会充满期待,大量的多巴胺就已经让自己很兴奋。
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好奇心似乎丢失了呢?万老师解读说是喂料的速度不对,好奇心是保持学习速度的机制,它来自于“你想知道的知识”和“你现在已经知道的知识”之间的那个差距决定。
差距太小,你会觉得无聊,你希望差距再大一些;差距太大,你会感到茫然,你希望差距再小一点。好奇心取决于你对那个差距的评估,好奇心最大的时候就是那个差距对你来说最合适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就是你学习最愉快的时候。
所以这里“度”的把握就变得非常重要,学习的材料不是越新奇越好,也不是越容易越好。从这个角度来说,因材施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仅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还要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调整进度。
实际我们的学校当中,就是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统一材料,统一进度,所以对有些学生太简单,对有些学生太难,这两种学生的好奇心就都泯灭了。于是就出现有的学生看课外书,有的学习走神玩别的情况。
【下一步行动】
感到无聊其实是个好事儿,那说明我们在等待好奇心,那会驱使我们去寻求更高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