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纱面,顾名思义就是跟纱一样细的面条,有人用“细如银丝,洁白柔韧”来形容它。用上等精白麦粉手工拉成晾干,纤细如棉纱,洁白柔韧,营养价值高,性平温补,驱赶寒气,养胃养颜,易消化。
纱面好吃,但是在制作上却很麻烦。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切都可以机械化,但是纱面的制作,却还是全部依赖于手工。
纱面制作的第一步是按照比例加入盐水和面,不同的季节变化,其盐量和面粉有所增减。盐的用量控制得准,纱面的柔韧性才好,这样做出来的纱面,在拉制时不会断,煮熟时晶莹柔滑,口感才会好。面团需要揉透,面才能有韧劲,这样做出来的纱面是机制面所不能企及的,但是捶揉面团的过程也是整个纱面的制作中最辛苦的一个步骤。
面团醒一小时后,就把它从盆中取出,用圆木棍反复滚搓成一张面饼,再用刀将面饼割成面绳,割面饼的方式很讲究,必须自外而内连续“画圆”而切,如同树的年轮。这个过程叫“开条”。
开条好的面绳就可以搓了,将面绳搓至中指那么粗,螺旋放到盆里待用。在温州方言中,搓字发音与纱字相同,而这也是纱面得名的由来。搓好面条后,接下来就等待面条再次醒发。
纱面制作的下一个步骤,就是把面筷插到“面机头”上,再把面挂在上面。一只手上提,另一只手下拉,使面条达到扁细。绕好的面筷会被放入一个长长的木柜,置面柜中会因重力自然拉长,这时要用木板遮盖保温,以免面条干掉。
密封在面箱里约一个小时后,就连同面筷拿到室外去晒,晒之前也要先拉,这次拉是先把一支面筷插到挂架上,“开条”后再往下压,直至面条细如银丝。待面条晒干后,就可以拿下绕成“8字型”,上市出售了。
做好的纱面细若丝线,微微发潮而软,而下锅一煮便立即柔若无骨,丝牵纱萦。温州当地传统的吃法是以姜酒冲热汤做底,简单做个浇头,姜的清与辛沉浸在黄酒的香味儿里,更衬纱面的鲜爽。而柔和温顺如纱面,与鸡汤、排骨汤、牛肉汤也都合得来。
姜酒纱面汤,姜和酒是重头戏。姜,须是九蒸九晒后的老姜,剁碎,用陈菜油炸成姜末,辣而香。酒,须是上好的陈年老酒。老酒好不好,放多少,是决定汤料的关键。花雕酒,温州人还认为不够好,他们更喜欢农家自酿的糯米老酒,甜而醇。所以,很多家住城里的温州人,早在女儿或媳妇怀孕初期,就委托乡下亲戚朋友酿好糯米老酒备用。纱面汤大多以老酒代汤,如果纱面汤里不加老酒,就算不上地道的温州纱面汤。
温州人煮纱面的方法,要待锅中汤烧开后,才将纱面下锅,下锅时纱面要整齐,片刻之后就得将面轻轻捞出,去掉咸汤......只有这样,煮出来的面才不糊不断不咸,捞至碗里的面仍会呈纤细的棉纱状,纹丝不乱。
做纱面,只能挑大晴天。一般凌晨三点就要开始,揉面、搓面、开面,只为了迎合晒面时的日头,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晒面最合适,中午日头太强,面晒干了不好卷;下午日头短了,面晒不干容易软。
汤料里,加一勺猪油和生抽——猪油,浓香,肥腻;生抽,色浅,味鲜。汤面上,铺一层现炒的里脊肉丝、香菇丝、黄花菜或香菇菜,撒若干虾米干、葱花,卧两个荷包蛋,寓意成双成对,蛋般光洁。有更讲究的,还加入烤得焦香的家乡滩涂跳鱼干,据说,那才是正宗的温州纱面汤呢!如果喜欢甜的,就再放一些红糖,也可以加几颗核桃粒,吃起来香甜脆滑。
艳红的虾米干,翠绿的细葱末,金黄的荷包蛋,活色生香地卧在银丝般面线上,丝丝缕缕的面线,微漾在鲜香的汤料里。连汤带面吃一口,霎时味蕾尽数绽放......越是天冷,越是想念那一碗热腾腾的纱面汤,那种从口中蔓延至胃里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