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写什么,可以用以下5个问题,通过自问自答,快速完成一篇文章:
问题①:最近看到过哪些有趣观点?
问题②:该观点跟过去观点的区别?让自己回忆起什么故事?
问题③:这个概念需要什么核心观点来支撑?
问题④:如果我认同这个观点?该怎么做?
问题⑤:如果不认同,我的观点是什么,打算做什么改变。
——————————
我尝试用这个方法,写下本次作业。
最近看到一个观点: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
这个观点来自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写到:有意义听上去很崇高,还有各种名人故事加持,但其实很多只是事后总结,并不一定适合你。有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们来自你的内心感受,让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意义往往也就藏在其中。
过去,我们总是被教育“要有宏大理想,不要庸庸碌碌,不要追求热门,不要只顾眼前。”
虽然有道理,我们依然很反感。我们要生存,要自由,但现实由不得我们,所以必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因此就有了自我调侃:“我想要诗和远方,却只有眼前的苟且。”
那么,当我们放下意义感,从“有意思”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什么不同?
动机心理学的“自我决定论”认为——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独特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内在动机里天然蕴藏着三种需求,即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拿上班来说,什么工作是我们愿意主动去做的?自主感会想:“我能不能自己掌控工作节奏和内容?”胜任感会想:“这件事我能学得会、搞得定、做得好吗?”归属感则会在意:“我喜欢和这群人工作吗?”“我觉得服务这群人有意义吗?”这三种感受越强,这件事对我们就越有意义,你的心就会主动给你摇旗呐喊,这叫作内部动机。
我不止一次的幻想,自己实现财务自由后,打算做什么。结果只是让自己越来越焦躁,经常陷入负面情绪。似乎我没有选择,不得不做。
真的没有选择吗?只是不敢、不愿做选择罢了,因为不想放弃安全感。那么,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既然如此,就接受现实。切换视角,从“有意思”的角度去尝试改变,比如:把日常工作看作是游戏闯关,给自己限定时间。用不同方式去完成重复性的工作任务。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会陷入思维困境,俗语称之为“一根筋”。如果能跳出来,换个角度看问题,去思考,就能豁然开朗,找到解决办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