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理世界的灵性之门
——中国本土心理学论坛引言(一)
孙泽先
由新冠病毒引起的这场疫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界正在为疏导疫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积极组织各种线上课程。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汪卫东教授和杨秋莉教授都曾邀我参加线上讲座,我都没敢答应。因为多年以来养成一种习惯,只有眼睛看着听众才有话说,才有分享的激情。但是大疫当前总该做点儿什么,于是我写了《漫谈西药与中药》、《漫谈病毒与免疫》、《漫谈中医与西医》、《中医当自强》等文章,算是我为战胜疫情尽一点儿本分。
然而时代在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云时代”,线上授课的技术是早晚都必须学会的。所以我打算自己先练一练,对着录音机,来一次虚拟线上讲座,之后转换成文字,让朋友们打打分,看看能不能及格。
关注中国本土心理学论坛
一直以来,我最愿意与大家分享题目是:(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本土心理学和心理疗法;如果有,是个怎样的心理学和心理疗法。(二)如何用现代心理学语言阐释中国本土心理学和心理疗法。(三)中国本土心理学和心理疗法在现代心理疗愈中的实际应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题目,其中有我五十年来锲而不舍的努力,把这个题目讲清楚,需要抽丝剥茧的功夫。今天先开个头儿,谈一谈心理世界的三道门:感性之门,理性之门,灵性之门。其中的灵性之门是关键,打不开灵性之门,就无法认识中国本土心理学和心理疗法。
今年八月份,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与驻马店市市政府联合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其中设有“中国本土心理学论坛”,邀请了六位主讲专家:朱建军,张天布,钟年,张伯华,李明,我也有幸在受邀之列。对于这个论坛,我十分看重,也十分期待,愿意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你们都知道,大会演讲是有时间限制的,为了增加大家对演讲内容深入把握,我想以今天这种模拟线上讲座的方式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到正式演讲的时候,闲言少叙,直奔主题,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应该说,除了我以外,那五位都是在心理学界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而我的名字你们当中有的人可能是第一次听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王芳博士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选修过我的气功课,她去北京考研时听了我的建议,师从汪卫东教授进入气功和中医心理学专业。她在哈佛大学进修之后一直从事身心医学研究,现已成为中医心理学的中坚力量。前几天她在网上评价我说,“孙老师为人极其低调”。这句话可谓知根知底。当然,对于我来说,低调不只是人格的需要,更是专业本身的需要。
我的中国本土心理疗法探索之路
我对气功的兴趣是从1965年开始的,那一年我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医疗专业,因为治病的需要,我开始练气功,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于是在我的内心之中萌生了求深的强烈愿望。
到了1981年,我在辽宁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做了一个决定,响应院长茹古香先生的提议,成立气功教研室,为本科学生开设气功学课程。茹院长曾对我说,从事这个专业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晋升教授职称时会遇到困难,因为那时高教职称序列中没有气功这一项。对此,当时我有一句戏言,“教授不如长寿”。要知道,能把个人的浓厚兴趣变成自己的专门职业,这该是人生何等难遇的机会呢!我曾用32个字记述那一段无怨无悔的生活:
精诚修炼,闹市为家;
上班打坐,下课喝茶;
情关灵素,志许烟霞;
心如有道,何必袈裟。
气功疗法源于古代宗教修炼技术,老子的《道德经》是这门技术的首部经典。所以,那时除了气功学这门课程以外,我还开了《道德经》选讲这门课程。《史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自隐无名”是什么意思?这是说气功修炼需要两个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一是收得住心意,二是耐得住寂寞。这两点我都做到了。
2006年我从辽宁中医学院退休。一般说来,退休意味着专业工作的结束,但对我而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题目是《退休真好》:
初开睡眼日三竿,
梦里安然醒亦安。
利禄而今清水淡,
功名从此碧云闲。
情牵网友心胸广,
意贯诗文肚腹宽。
喜乐人生何处是,
夕阳红透晚晴天。
2006年退休以后,面临很多新的选择。那时很多私人医院愿意聘请退休教授坐诊以壮门面,工作轻车熟路,薪酬相当可观。也有人邀我创办联合诊所,因为我的执业医师证书属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以此注册的诊所允许使用注射、输液等技术。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气功本源于古代宗教修炼技术,流传下来的功法甚多,瑕瑜互见,菁芜并存,正中有邪,邪中有正。哪些功法有益、是在什么条件下有益,哪些功法有害、是在什么条件下有害,哪些功法适合于现代人,哪些功法不适合于现代人,其中很多技术细节需要在修炼实践中逐渐尝试品评。
第二,我的归根疗法虽然源自古代宗教修炼技术,但我不想使用原有的宗教语言体系,因为那样常常造成很多误解,从而影响练功的效果。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新的专业语言体系,实现“现代人讲现代话”。你们都知道,传统气功理论十分庞杂,它涉及到儒释道三家的诸多经典,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等等,真的是“书海无边苦作舟”。我的努力是要从那里面理出一条现代心理学语言体系的线索,这需要很大的阅读量。
实际上,尽管我不再涉足临床,很少出去讲课,也极少参加社交活动,仍然会感到时间并不充裕。“修炼——读书,读书——修炼”是我的生活主旋律。
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实际上,寂寞并不是圣贤的专利,寂寞属于所有人。人们不喜欢寂寞,那是没有认识到它是探索内心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如果能从这个意义去体验的话,寂寞是一种难得享受。我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路边小花》,描写了这种心境:
生有机缘长有因,
何其阆苑苦争春。
谁言路畔孤芳浅,
风景无她减一分。
这是一首铭志诗,其中有我的人格自知,也有我的学术自信。在心理学的百花园里,我不羡慕牡丹,也不羡慕玫瑰,我倒是十分欣赏路边默默生长的无名小花。 就是这样的小花,也能具足呼唤春天的愿力。
这种学术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修炼与读书。修炼与读书其实都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修炼增强体验,读书增强理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中国本土心理学范畴之中,就我个人经验而言,体验是第一位的。只有理解而无体验,理解往往似是而非;只有体验到了,理解才会清晰明了。
五十余年的求索总算是有了些许收获。第一,磨合出一套可用于个体咨询和群体咨询以及EAP 服务的本土心理疗法,这就是我的归根疗法系列。第二,整合出一个描述心理学(descriptive psychology)语言体系,这就是我的归根心理学和意向流管理学,用以阐释气功与修炼的机理和现象,实现了本土心理疗法的去宗教化,终结了练功过程中的走火入魔现象。我对这些收获感到庆幸和满足,因为我在把气功作为职业的第一天就做好了此生一无所获的准备。
警惕忽视传统文化的无根综合征
也许你们会问,气功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我要告诉你们,气功本该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第一疗法,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我从练功那天起,就明确了这样一个认知,气功属于心理疗法。理由很简单,治病的疗法只有四种:物理疗法,化学疗法,生物疗法,心理疗法。你们想想看,气功应该是哪一种?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推介中医心理学的文章并发到网上,惹起一位年轻网友的强烈反感。这位网友认为,把中医和心理学联在一起是一种荒唐,并且一连用了五个排比词:穿凿附会、生拉硬扯、自欺欺人、贻笑大方,自娱自乐。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与无感着实让人感到忧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心理学?当然有。心理学是什么?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说过,心理学是研究精神生活的学问。中国古代有没有精神生活?当然有,而且积蕴深厚,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经典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热议话题。有人说,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我觉得当之无愧。
当代思潮有一种倾向,就是有人对传统文化无感,甚至反感。这是一种文化断根现象。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传统与现代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强行割断两者的联系,就会引发深在的焦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神经症,在我的《归根心理学》中称之为无根综合征(the rootless syndrome),其基本症状是数典忘祖,厚洋薄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种倾向是青年学者成才的拦路虎。但愿能够引以为戒,方能早成大器。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恐惧与悲伤,而是一个史诗般的抗疫壮举,四万两千多白衣勇士逆行援鄂,举国上下同心同德,不分男女老幼,全员免费诊疗,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并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能够有效控制疫情,实现复工复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制度优势和综合国力优势。
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赞扬,让更多的人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作为中医心理学的早期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所以,我以“中医心理咨询”为题,一连写了八篇文章,记述了我在调治气功神经症(走火入魔)案例中的所见所闻,发到了我的微信公众号“圣心塾”中:
1. 一个洋人的佛缘
2. 降服黑虎星
3. 大仙何处来
4. 蛇仙与辟谷
5. 用生命代价述说正信与迷信的天壤之别
6. 祝由疗法一例
7. 外气是怎么回事
8. 特异功能治病靠谱吗
《特异功能治病靠谱吗》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因为那时新冠疫情来了。大疫当前,稳定人心非常重要,这个话题不合时宜。如今我已把它放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圣心塾”之中,以供诸位参考。
当今心理学的世纪之问
当然,在年轻的心理学者之中并不乏有识之士。张沛超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发在网上的文章我都认真看过,文情并茂,颇有见地。
最近,张沛超博士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中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纪念秦桂荣先生(1933-2019)》。在这篇文章中,他说:“我虽然接受了多个学科的系统训练,脑子里是各种现代化的知识。但处在这个日益科学化循证化的临床心理圈子,却日益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这些漂亮的数据和证据,既不是疗愈的充分条件,又不是疗愈的必要条件,我见证过完全与此无关的疗愈,开各种“学术”会议的时候,望着花花绿绿的脑片子,鳞次栉比的图表,排山倒海的参考文献,不容置疑的专家观点……我时常会感到恍惚。疗愈,真的是如此这般吗?”
这一问很了不起,这是当今心理学的世纪之问。因为有了这样一问,才能激起一种意愿,去开启心理世界的第三道门。只有进入这第三道门,才称得上登堂入室。
原来,人类的心理有三道门。第一道门通往感性世界,称为感性之门;第二道门通往理性世界,称为理性之门;第三道门通往灵性世界,称为灵性之门。只有这三道门全部打开,人的心理世界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才会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完整的精神生活才会是健康的、积极的、有活力的精神生活。
这里应该指出,灵性是通俗表述,是为了兼顾西方心理学中的spirituality ,如果从中国本土心理学专业角度上来讲,应该称之为悟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会详加讨论。
这第三道门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打开灵性之门,才能启动人的心理自愈机制。
你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饭时不经意咬破了舌头,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去医院的,过几天它自己就长好了。这是人的强大的生理自愈机制。其实,人在心理上也有这样的自愈机制,而且同样十分强大。大自然所赋予人的机能与潜力,是人们自己远远没有认识到的。如果不去打开灵性之门,就不能顺利启动这个心理自愈机制。
开启灵性之门是本土心理学的固有技术
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打开灵性之门、启动心理自愈机制的这门技术,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固有技术。
中国心理学先驱潘菽先生指出:“几年来,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作了初步的研究,已发现我国古代有些思想家的思想中是有不少很值得珍视,并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学思想的。其中还有一些是非常可贵,科学意义深刻,光辉夺目为西方心理学史中以及现代的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这是我们的心理学家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国学的主体,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心理学技术——修炼,如儒家的三纲八目,佛家的戒定慧,道家的性命双修,都是开启灵性之门的心理学技术,并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气功就是这种修炼技术的世俗简化版。这门技术在很长的时间里不能被中国心理学界所接纳,总觉得它是怪怪的,与西方心理学对不上号。其实对不上号不奇怪,西方心理疗法重在理性,属于理性疗法。儒释道的修炼技术重在灵性,属于灵性疗法。
《太乙金华宗旨》是道家修炼著作,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中国心理学界很多人是通过荣格(Carl Jung ,1875—1961)的介绍知道这本书的。这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过程。荣格对这本书心存感激,他说过,这是一本首次把他引入正途的书。其实这样的书,在中国古代多得数不清,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阴符经》,汉代的《周易参同契》,晋代的《黄庭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唐代的《吕祖全书》,宋代的《张三丰全集》,以及道家南五祖、北七真的个人著作等等。这些书西方学者很难看得懂。就是中国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修炼体验,也很难得其要领。
这里有一点必须首先讲清楚,我们不要把理性疗法和灵性疗法对立起来,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互补的。它们的关系,正像我在《归根心理学》中说的那样,是一棵树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关系。
理性疗法与灵性疗法
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理性疗法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灵性疗法具有两个根本区别。
第一,理性疗法立足于有罪推定,灵性疗法立足于无罪推定。
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对心理学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西方宗教的眼中,无论新教旧教,都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 17章9节)凡是来到神甫或牧师面前的人,不但有本罪,还有原罪。西方心理学的理性疗法承袭了这一原则,来到心理师面前的人,都是有过错的人,或者是认知的不合理,或者是力比多的压抑,或者是期待型态失于配对,或者是可以追溯到童年的诸多情结,如此等等。这些过错理所当然地要由来访者个人来承担。
请注意,我说这些话,不是否定理性疗法,因为这些疗法已经用它们的疗效证实了自身的存在价值。我在这里只是在描述理性疗法的基本范式,并提醒诸位,心理疗愈还存在另外一种范式。
与理性疗法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性疗法不是有罪推定,而是无罪推定。在灵性疗法的眼中,人的自性本心都是光明圣洁的。禅宗六祖惠能开悟之时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是灵性疗法最具代表性的阐述。在灵性疗法看来,心理上出了毛病,问题不在自性本心,而在于无始以来的熏习染著,如同乌云蔽日。因此,这些过错不是由个人承担,而是由社会来承担。疗愈所针对的是那些熏习染著,如同驱散乌云,日光自现。
第二,理性疗法的疗愈是以心理师为主导。灵性疗法的疗愈是以来访者本人为主导。
在理性疗法的操作中,决定疗愈效果的主要因素是:①心理师的权威性,②心理师的人格魅力,③心理师的技术水平,④稳定的共情和适时的疏导。
在灵性疗法的操作中,决定疗愈效果的因素是:①来访者的悟性,②正确信念的建立,③勤行不辍的恒心,④接受适时正确的指导。
必须指出的是,各种成熟的心理疗法都是前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都有存在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每一种心理疗法,无论是理性疗法还是灵性疗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便无疗效可言。所以,在心理疗愈中,没有包治百病的疗法,也没有每用必灵的疗法。一切都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具体情况为转移。同时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的诸多灵性疗法当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通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才能用于心理疗愈之中。
弯道超车 时不我待
现代心理学流传着四种势力的说法,第一势力是行为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第二势力是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第三势力是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第四势力是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这四种势力的相继出现,反映出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感性之门,到理性之门,再到灵性之门的发展过程。
当前西方心理学开启灵性之门的努力要比我们还要用心,而且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斯坦尼斯拉夫 格罗夫 (Stanislav Grof,1931~)的《全息呼吸法》,罗杰 沃什( Roger N. Walsh, 1934~) 的《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查尔斯 塔尔特( Charles T. Tart, 1937~ ) 的《转换的意识状态》和《超个人心理学》,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34~)的《心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安东尼奥 梅内盖蒂(Antonio Meneghetti,1936~2013)的《本体心理疗法》等等。只是西方心理学理性至上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这方面的努力,使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
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认清这个大趋势,充分重视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宝库的发掘,充分重视现代与传统的整合,我们还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过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会是无限的。本来,中国本土心理学宝库之中货源充足,而且都是上乘之品,可是我们却将其束之高阁,这种情况应该有所转变了。
开启心理世界的灵性之门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门上有锁。要想开门,首先要找到钥匙。锁是什么,钥匙又是什么,下次我们接着谈。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微信公众号“圣心塾”,我的课件每一张图片的左上角都印着公众号的微信二维码,扫码即可分享免费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