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妖猫传描绘出一幅大唐盛世之景,不似中国古代的水墨画般留白间浓重相宜,倒如西方油彩般浓烈,若以此幻境之炽热突出破境之后的虚无,倒也恰当。若人生只是一场幻境一场空,万事万物都随风倒也罢了。但正如一幅水墨画之神韵,并不在于留白而恰在那笔墨之所在处;人之存在本质,也不在于起始与终结的虚无,而在于生活中那一事一物上。白纸与虚无,是人生的底色,是必然的自在之物;如何去抒写,参与这天地之造化,才是自为之物之应当,才是自由。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传达出某种精神。好的电影从某个视角出发,从具体之物照见永恒。如果说幻境之外是虚无,那么,超越于虚幻之上的恰恰是人类真善美之永恒精神。鲁迅说真的勇士无非是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它,而真善美恰恰在那幻境之外的世俗生活中,这也是我相信的意义之所在。
(一)真善美,影片之魂
每部影片都有一个主旨,即影片之魂,说明导演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好的影片不仅能揭示人性的复杂,更能让人体会到真善美之所在。纵观所有经典,表象万千,但好的作品能让人进行反思,反思之后有了升华,愿意将自己感受到的温暖扩而广之,愿意尽力为世界消除一点点黑暗。比如芳华中人性的善,梦想环游记中的爱(亲情和对梦想的热情)。
但妖猫传的主旨在于虚无,主线在于复仇。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抵不过他对自己虚名的在意,妖猫或是名为白龙的少年对贵妃之爱不过是一种偏执狭隘之爱,而白居易对杨贵妃之爱,其实是一种激情,出自诗人的浪漫本性,而激情是无法长久的。贵妃对世人、对大唐之爱有了神性的色彩,偏离了人性而显得不够真实。总之,虚幻之外,该片没能触及人的灵魂,以人性中较低层的爱反衬虚无并不显得高深,倒是有些单薄无力。
(二)逻辑,影片之骨架
正如每一句话应遵循语法规则,事情的发展有其逻辑顺序。逻辑混乱可以让一部反映生活现实的作品变得虚假,让架空的作品直接成为笑话。经典的影视或文学作品让你体会到某种真,即使是虚构的人物、情节和世界,你也觉得身临其境,有血有肉。玄幻或推理作品,更应强调逻辑的合理性,否者整个故事会变得荒谬不堪。妖猫传正因为这个问题,变得有些畸形难看。
影片最大的逻辑混乱,在于妖猫由人变猫那一段。贵妃的尸体受蛊毒侵蚀,白龙明明只需一块生肉即可引出蛊虫,身边抢镜的黑猫也让人以为要割猫肉一块了,但没有,好吧,是少年善良,要割自己肉了,不是,而是直接以自己整个人体成为引子,整得命在旦夕。如此殉情也就算了,偏偏少年还想着陪伴贵妃尸体,一瞬间抓住了黑猫,就这样,少年的灵魂穿越了!少年成了猫了!说好的只是蛊虫转移到猫身上啊,怎么会这样?明明只是幻术学徒连诈死之术都不会的白龙怎么忽然之间就会灵魂穿越大法了?这等逻辑也是神了。还有影片中丹龙尸体的突然出现,阿部等角色的突兀性都使得该片不够流畅,审美价值大打折扣。
(三)人物,影片之血肉
主角人设是否饱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妖猫传三个主要人物刻画,杨贵妃、春琴、丹龙,都只空有形象之美,却无人性之实,颇为可惜。
影片对杨贵妃的美貌、才能乃至预知能力,都进行了神化,她最后选择牺牲自我,更将这种神性推到了一个极端。这种接近完满的存在,并不符合人性的两面性。片面地调调人性善或人性恶乃至走向极端都是一种恶。善恶相互依存而存在,没有恶就没有善,人性善正是在善恶之间的选择中体现出来。因为恶而否定善从而走向虚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当然,如果你否认任何价值的存在就另当别论了。
影片花了大量笔墨渲染妖猫附体的春琴,借春琴之口幽幽道出贵妃之案,让人以为玄机重重,却是大有借演员制造噱头、假美女博眼球之嫌。以及影片中空海和尚一直苦苦追寻的无上秘法究竟是个什么,影片到最后也没表达清楚。一部沾了太多商业气息,染了太多世俗烟火的电影,却没能以世俗之眼、手、口传达出人间之道。正如那个莫名其妙就悟了秘法的丹龙,你说你悟了,谁信呢?
一场人生一场梦,在梦中,不管你在耕田、当老板、做皇帝,还是吃斋念佛隐居山林,都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进入自己的极乐世界,不管今生还是来世。每个人都在践行自己的道,只是背离了人道,就只会走向虚无而无法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