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黑洞——人生哲学精华》书摘

超越自我的智慧之一:自信。

超越自我的智慧之二:孤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自我人格追求中,超越自我却常常被理解为达到一种“忘我”、“无我”的境界。为达到这种所谓的理想境界,每一个自我不得不强行的剥夺自我及其欲望。在“存天理,灭人欲”中,超越自我走向了反面,变成了逃避自我、压抑自我、歼灭自我,这种传统的理想人格理论使得自我超越的一切激情、冲动、愤懑、幽怨,都在灭人欲的平静淡泊中消融了。自我再也没有心灵世界中凄厉崇高的抗争,也没有严峻悲壮的搏击,这或许正是中华民族被黑格尔称之为“没有自我的民族”的一个传统文化根源。这无疑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应该摈弃的一个悲剧性因素。

超越自我的真实含义永远只能是对自我的辩证否定(即扬弃):肯定和弘扬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否定和弥补自我的缺点和短处。任何把超越自我理解为否定自我而达到“无我”的观念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在孤独中可以感受自由意志。

孤独、忧郁、寂寞恰恰是自我反思的重要标志,是创造和超越自我前夜的一种心灵憩息时的沉寂。正是在孤独缄默中,自我才得以有深沉的理性反省,以达到对自我使命的自觉,也正是在孤独的幽静中,自我得以摆脱世界所不可避免要存在的琐碎和庸俗,而找到一种纯洁的信念。

不仅如此,孤独对超越自我还具有另一层意义,就是孤独往往意味着是对外界诱惑的一种节制。世界充满着诱惑,如果我们毫无节制地把自己投掷在诸如功名利禄的海洋,那么,我们非但不能超越自我,甚至会毁灭自我。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在《人生探幽》中甚至这样认为:“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不能忍受孤独。”

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自我超越的前奏和标志的孤独是那种真正的孤独,而绝不是那些由于人生的不幸而带来的孤独。不幸的孤独永远带来不幸,那无所作为的孤独,那些嫉妒别人成功而无以自拔的孤独,以及那些一味地追求虚荣可又不甚得意的孤独,都只会带给自我消极的品性,而根本无助于自我的超越。所以孤独作为超越自我的一个智慧,又意味着我们必须区别真正的孤独和虚假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为自我的超越不仅提供内省的自觉和信念,而且提供坚定的定向力和内驱力,使自我致力于不懈的创造和追求。尽管人生咨询方面的专家总是在文章中告诉人们要尽量避免孤独的侵扰,但哲学家们却认为孤独是人生的一大智慧,是造就成功者的优秀心理品性。

我们要超越自我,造就自我不凡的品行,我们就必须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在孤独的痛苦中提升自我。


超越自我:痛苦及其意义

超越自我,意味着对自我的一种重建,而这就注定了心理世界要为之忍受极多的痛苦磨难。

——超越自我常常要舍弃自我原本有的许多东西。这些以习惯、信仰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或许曾给我们带来极多的成功和欣慰,或许依然是有价值的。可由于自我必须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因而只能舍弃,这是一种痛苦的牺牲和代价,但又是必须的。因为有舍弃才会有新的追求,否则,因袭太多的东西,自我是无法超越的。

——超越自我更是艰难的自我创造。创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为无论自我的存在还是外部世界的存在都有一种惰性的力量,使我们安于现状。要改变这种已习惯了的现状,对创造者而言当然是痛苦的。尤其是这种自我创造的追求,甚至不为他人和社会所理解时,自我体验的痛苦就更甚。

——超越自我有时还必须敢于冒险。“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冒险的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理想自我的获得也常常需要这种冒险。之所以这也是一种冒险,那是因为有时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超越自我是否能成功,是否能如愿以偿,但我们却不愿安于现状,而不惜冒险一试。


警惕人性中的恶:纵欲,妒忌,易怒。

欲望是人生一种真实自然的存在,每一个自我都充塞着各种欲望的骚动。

人性中纵欲的存在当然也有其根据,因为不仅自我存在着欲望的骚动,而且外界的诱惑总是不断地诱使着自我去实现这个欲望。于是,名誉,地位,金钱,异性,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甚至片刻的欢娱和享乐,都会使自我陷于纵欲的追求之中。

纵欲的追求恰恰是一种使人沦为欲望的奴隶的非人性的追求。人类的理性,应该制止这种追求。纵欲之所以是非人性的追求,那是因为纵欲是对自我欲望的一种泛珠。这种放逐由于无视理性的规范和节制,总是沦为一种动物般的追逐。由于人的尊严在中域中迷失和沦丧了,所以有这变成非人。

可以说,禁欲是对人性的摧残,而纵欲则是对人性的剥夺。唯有节制才是优美的人性显现。

妒忌是一种失去,而爱则是一种获得。

愤怒就是在我们感觉到不如意的时候,还未来得及想一想就突然爆发的情绪。他它排斥理性,蒙蔽了我们理性的慧眼,叫我们的灵魂在昏天黑地中喷射着猛烈的火焰。


人性是一种可能性。

当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说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就已蕴含了一个深刻的思想:人性只是一种后天的社会属性。由于是后天的,因而当生命个体开始存在时,人性“对生命就表现为一种可能性。”

人类对境界的追求和体验尽管千差万别,但根本上可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人性对不同境界的追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但有一点却必然是共同的,既人性总要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而这理想境界的一个最高标准是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

人性修养的方法。自我教育、内省、立志与实践。

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沉睡状态,再优美崇高的人性他也会无动于衷。而教育则可以使沉睡的心灵被唤醒,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认识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性,并竭尽全力去实现这一理性的追求,而这正是教育的力量。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因为教育如果没有被教育者的自我对照、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那么教育就只能是一种强制性的而收效甚微的外在灌输。


爱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涵。

我们总在别人那里认识自己,而爱情正使我们在另一个被我们所爱也爱着我们的人身上找到了自己。亦即从我们所爱的人那里,我们找到了自我存在价值的确证和承认。

爱情的追求,事实上可归结为对自我完满的理想追求。有一个最普遍的体验是,在爱情的追求中我们总会意识到,为了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爱的人。这样,在爱情追求中,由于另一个人的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总会有一种使自我更加高尚、更加完美的冲动。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完善的冲动。

当我们恋爱时,总想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这并不是由于虚荣的缘故,而是担心所爱的人会苦恼。真的,恋人们都想表现得像个上帝,而这和虚荣无关。

所以我们总可以发现,人类通过爱情印证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爱情还以其独特的魅力充实人生。爱情总为生命增加一些美好的感受。

我们的人生总无法避免失败和痛苦的挫折和困顿,但是优美的爱情却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从这种挫折和困境中走出来。体验幸福和深厚爱情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抑郁、寂寞、痛苦的。爱情足以使任何沉重的东西变得不仅轻松,而且愉快。

会爱的人才会使生活充实,生活充实的人才会更好的去生活,学习和工作。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荒唐的爱情对人生则是消极的东西。

爱情把人生诱进冲动之中。而人生一旦受这种冲动的诱惑,痛苦和烦恼便注定要接踵而至。于是人生因此而有了颓废,有了恐惧,有了消沉,有了犯罪。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种爱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那种带给人生颓废、堕落甚至犯罪的爱,只是“盲目而荒唐的爱”。由于这是一种已沦为情欲或金钱、权力的爱,它带给人生的只会是痛苦和灾难。这种爱当然会使人堕落,毁灭。

真正的爱情总是以清醒的理智和优美的感情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的。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的同时也提高自己。唯有那因为爱情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着。无疑,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而这种真正的爱对人生总是一种优美崇高的东西。


爱是一个人放弃自我独立而和另一个人之间的统一。因而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矛盾。

万物因爱而结成一体,然后在合而为一的同时又寻求展开,因而又必然开始分离。

由于爱情始终是两个人有差异的统一,所以爱情的矛盾也是贯穿于爱情的始终的。这就使得爱情会出现一个“统一,分离,统一”,循环往复的矛盾过程。如果我们爱着或者爱过,那么我们总能体验到这种矛盾的真实存在。谁抱怨这种矛盾,谁就是抱怨爱情本身。

爱情的矛盾本性更深层的根据在于爱情自身是一种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

爱情是一种理性化了的非理性冲动,或者更明确的说,爱情是被一定社会道德文化规范了的性本能冲动。任何真正完整意义上的爱情永远是理性和非理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灵与肉的对立与和谐。

如果爱情的痛苦没有了,我们是否还能体验到爱情的欢乐呢?爱情的苦涩没有了,我们是否还能体验到爱情的甜蜜呢?产生美好爱情的一切障碍都消除了,爱情是否依然会让那么让我们激动、让我们苦恋、让我们朝思暮想、梦寐以求呢?答案是否定的。

被泪水浸透的爱是最甜蜜的,被痛苦催熟的爱是最热烈的。

爱情的矛盾磨练坚强的人格。

爱情的矛盾本性不仅成为一个人意志是否坚强、信念是否真挚的标准。而且还能从中磨练一个人的人格,使一个人在爱情的挫折和磨练中变得更加成熟。

爱情中每一个矛盾的克服和解决,都意味着我们人格向成熟和完满迈进了一步。爱情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他可以使我们重新做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有三个强大的动力:爱情、逆境和信心。而爱情中的矛盾挫折,同时使一个人具备这三个强大的动力。挫折和困顿正是一种逆境,而对这种逆境的抗争又总是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情的磨难和挫折具有改变一个人的神奇魅力的原因所在。


在我们的人生活动中,科学的本质是认识,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艺术的本质是激情,而哲学则把认识、信仰、激情统一于智慧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①他们已然通过自信而纯真的笑容或者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证明了他们心灵的强健。 ②人性的问题,终究是人心的问题;人性的弱...
    WISDOM_bd95阅读 1,322评论 0 1
  • 简版序言 1.活着是一回事,但是要活得有意义是另外一回事。哲学就是围绕“意义”问题而展开的万花筒。 2.尼采说:“...
    董小苗阅读 11,686评论 0 19
  • 本文首先考察了「格物」的内涵,明确儒家的理性精神。然后将《大学》所体现的人生哲学与启蒙思想家康德和现代心理学家弗洛...
    新人作者小可阅读 1,143评论 0 2
  • 这是我在图书馆借书以来第一次借到新书。 以前,只知道尼采的哲学很深奥,不为当时所接受,最后把自己也整成精神错乱了,...
    runmeng阅读 1,149评论 0 4
  • 周国平 77个想法 第一辑 人人都是孤儿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 >> 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
    eric_5c84阅读 1,34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