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下联合国什么组织的年龄划分,我们应该归属于年轻老人范畴了吧。这个年轻老人的年龄段,界定为从60周岁到74周岁,我身边不少的大哥大姐、其实也还在这个年龄区间里。年轻老人虽然还挂着个年轻名头,但与真正的年轻人差别还是挺大的,就拿社会交往来说吧,年轻时热衷交往,出门喜欢团团伙伙,并以此炫耀自己有魅力、朋友多。现在呢却更愿意独处,偶尔出门也乐于人少安静。以往老喜欢把“朋友”二字挂在嘴边,哪怕刚刚认识没两天,逢人便说这是自己的好朋友。现在则不愿意张口就说谁谁谁是朋友,即使真的是朋友也宁愿藏在心里不说。
啥才叫朋友关系?我却愿意在关系前面暂且去掉朋友二字,还原人与人关系的本来状态。本来状态应该是啥样子?“三观”应该差不太多吧,如果起码的共识都没有,哪里还有交往的基础?起码的真诚坦荡应该有吧,如果啥都藏着掖着,啥都盘算计较,哪里还能够交往下去?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厚道善良不可或缺吧,如果人的良知本心都不在了,你拿什么与人交往、别人又凭什么信任你?哎哟,这样满是理性的步步紧逼,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说得直白点吧,交往总是要靠缘分的,这缘分用感性的说法,就是初见就能对上眼,浅交还能入了故,深交就能贴了心。有这样的朋友吗?这样的朋友多不多?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后者的回答是不确定的。为啥这样说?因为同类无处不在,惺惺相惜皆有可能。与此同时朋友是真是假、孰优孰劣,还需要时间来做检验,有的来得快去的也快,有的注定君子之交长此以往。
进入到了年轻老人的状态,回想起当年同伴的前呼后拥,禁不住好玩的一笑,还自嘲的嘟囔一句“闹”。到了当下一路走来的朋友,虽见面不多却在念想中随时出现。啥才叫朋友啊,一时半会的还真说不清楚了,反正、反正忘不了的,念想得多的,相处一点不累的,内心深处始终珍惜着的,应该就是那个、那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