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追求整齐、规范、统一甚至自动化,避免内心迷茫和事物混乱。
《混乱》一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混乱可以产生创意,利于团队合作。那么如何在不确定和混乱的世界里寻找创意,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呢。
一、混乱可以带来创造力,遭遇混乱和打破常规也许大放异彩。
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找到地球的最高点?多个方案比对后,得出一个有效的途径:先降落到一个点,然后在方圆数公里内寻找最高点。
那么到底是多少公里,主要是看个人的能力。找到之后,继续在这个最高点上,继续在下一个数公里内找最高点,依次类推,直到找到地球的最高点。
那有人说了,如果你落到沙漠上怎么办,那就重新启动,重新再降落一次。
这个类比到个人的职场中,就类似于你在一个行业中先找到周围人中的一个佼佼者作为榜样,然后追随他,到达那个高度;然后再继续在你那个层次上找一个最优秀的人作为榜样,依次类推,你会成为行业翘楚。
同理,如果你在行业内,你周围的人都跟你差不多,并且没有什么人比你优秀(客观的说),那你可能就要重新考虑一下,是否要换一个行业或者另外一个圈子去重新开始。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的混乱不是自己要求重启的,而是外部力量促使我们去打破常规,比如说一些随机事件的发生让我措不及手,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立刻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然后找附近能爬上的最高峰。
二、混乱利于团队合作
提高团队合作,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团队之间和谐和睦,团队人员分工明确,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很多时候团队太和谐了,反而会一事无成。想象下那个场景,当一个意见领袖提出一个观点之后,其他人不愿意去反驳,没有人去争论,这就出现问题了。
良好的健康的团队里面应该拥有不同的声音,看起来是有些冲突和矛盾,但大家争论中反而最容易找到最优最佳的解决方案,并规避很多风险,这样的团队产出肯定是硕果累累。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去追求团队的和谐而去追求团队的成果,每次讨论必须有不同意见,当所有的意见都一致的时候,那就比较危险。有可能是大家没有表达出来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可能是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值得讨论或已经错过了红利期。
这事再多说一下,团队之间的合作有整合型的合作,有链合型的合作,整合性的话就是力求将一个团队弄成一个整体,大家一起来做,裂合型就是尽可能往外扩散一些弱关系,在这种弱关系和弱链接中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三、即兴创作和出奇制胜是另一种混乱。
即兴创作和出奇制胜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混乱,每个人都希望是有所准备,提前背好稿子来分享,而即兴的发挥无疑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去讲,因为时间太紧,反而能挖掘出人内心深处的,更能打动人的一些观点。
出奇制胜,这种混乱正因为打破了常规,让人防不胜防,反而会取得比较突出的效果。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混乱都是好事,在混乱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前提是自己得充分练习,并当下勇于去表达和行动。
所以混乱不可怕,它是一种助推。可怕的是你前期没有做充足的准备。有句老话说得好: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四、太注重形式的“整洁”,不如有秩序的“混乱”
那么有人说了,你所说的混乱都是理念层面的,但是办公环境的混乱肯定无法带来比较好的绩效。
有人真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比。一种是非常干净的追求5S标准的,另外一种是给一个空间,然后成员可以自己去装饰,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追求办公环境的非常整洁。
实验证明是在第2种情况会更有一些创造力和产出,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在自由空间的环境下,更会得心应手,而并不是在非常整洁的符合5s标准的办公环境。
五、有清晰的KPI VS 模糊指标
比如说一个企业里面为了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设置了很多KPI指标,但很多时候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之前一个非常优秀的同事告诉我,所有的DDL其实就是给让员工有了推迟的理由,因为她自己是接到任务之后就立马想把它完成,但是DDL放在了后面的一段时间里,导致和团队之间的配合上,别人总是慢一拍。
同理,在一个有严肃的监管机制或者是KPI考核的指标下,员工比较会出现管窥效应,他会只关注那几个指标而忽略它本身职责该有的义务,这个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领导就做得比较好。他会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岗位的职责、使命和目标,清楚了解自己岗位跟整个公司业务发展的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样,在这个整体的目标下,很多具体的一些指标什么的,就靠自己去把控和调节,具有很大的自由权,也保证了这个岗位的使命,始终在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