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传一个流行的段子:“放下懒惰,改变命运;放下架子,高朋满座;放下面子,挥洒自如;放下压力,轻松愉悦;放下过去,拥有未来。…”
这诸般放下之说,乍看仿佛是一剂万能灵药,似乎放下即得解脱,放下便拥自由,放下必获新生。
放下懒惰自是正理,但其余放下之说,岂可一概而论?
放下面子,可能会陷入自轻自贱的泥潭,被人轻视;有时无异于放逐尊严,任人践踏。
贸然放下压力,或许会在失去动力后变得懈怠,如卸下马之辔头,失却了行路方向。
至于放下架子,若把谦逊混淆于自轻自贱,失却了应有的尊严和骨气,那么所谓高朋满座又有何益!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端着不恰当的架子而对你另眼相看,反而会尊重你的独立人格和内在价值。
轻易放下过去,可能会忘却那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未来的道路上重蹈覆辙,未来便成了无根的浮萍。
端、放之间,本无定规。所谓该端则端,该放则放,此中玄机全在“拿捏”二字。
若把“端”与“放”看作非此即彼之选择,已属误入歧途。这就好比手中执线放风筝,线过紧则易断,线过松则风筝会坠落;治理人事,亦是如此,需要在“端”与“放”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古之智者深谙此道:商鞅于秦变法,乃是放下陈腐旧规,却端起了法度森严的支柱;萧何月下追韩信,放下的是宰相威仪,端住的却是江山社稷之所需。
此乃放下虚饰之架子,端住的是经天纬地之才——放与端,原来本是一体两面的智慧,绝非对立之两极。
诸君且看,放与端之间,尚有“调整”这一条曲径通幽。
昔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放下的,不过是宽袍大袖的华服形式;所端起的,却是强兵安邦的坚韧内核。
此中既非固守不放,亦非全然抛弃,乃是调整其形,而牢牢持守其神——这种调整的智慧,胜过简单的取舍百倍。
治国理政,尤其如此。昔日王安石变法,其心不可谓不诚,其志不可谓不坚。然而推行之际,刚猛有余,柔韧不足,终至阻力重重。倘若懂得调整之妙,放下一些峻急手段,端住变法核心之精神,结果或许大不同。
变法之舟欲行稳致远,既不能放下改革之舵,亦需懂得端住稳重的船体,并随时调整帆的角度——此乃水火既济之道。
端放之学问,原本就深蕴着水的智慧:端则如冰之凝定,放则似水之奔流;端是立身之骨,放乃应世之姿。冰凝水泻之间,全赖审时度势、拿捏分寸之妙。
就如登山,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不能放下对目标的执着,要坚定地向上攀登。但当遭遇挫折,陷入过度焦虑与自责时,就需要放下包袱,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因此,人之一生,何止于放下种种?更要懂得端起一些——端起责任,端起风骨,端起对历史与未来的担当。
唯有端放互济,刚柔相调,方能在世事洪流中既立得定自己,又不被时代所遗弃。
如此,“端”与“放”之度,岂非正是贯通个人修持与家国命运之间、微妙而坚韧的那根丝线?
它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