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了不让自己过得太焦虑、太难过,人类这种生物有多么竭尽所能吗?
暴饮暴食、疯狂购物都是表面的,在人性深处,我们还学会了防御性悲观。
从名字上看,它就与单纯的悲观是不同的。
马上考试了,同学A说:“我都没怎么复习,这次肯定会考砸了!”
结果成绩一出来,非但没考砸,还考了个满分!嘿,你说气人不气人?
但撇开这位学霸可能存心气人的因素之外,他说这番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御性悲观。
单纯的悲观,是我觉得我真的做不好这件事情。
而防御性悲观,是我们在还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这件事情时,就先给自己找好避难所。
因为我们不想让别人失望,更不想让自己失望。
学霸A因为成绩一直很好,身上所肩负的期望也就越大,压力自然也更大,先把自己考砸的预期说出来,就是为了降低旁人的期待,也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如果考试真的考砸了,自己也不会太难以接受。
在过去曾经获得过成功,但在遇到相似情况的时候,仍然选择通过主动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使自己在面对失败时不至于太过难以接受,这就是防御性悲观。
所谓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防御性悲观是我们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
要知道,人的情绪不是由客观结果决定的,而是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心理预期决定。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海,心理预期就是海平面。当最后的结果高于海平面时,我们就会觉得开心;但当结果低于海平面时,我们就会感到沮丧、难过,甚至自我否定。
结果与心理预期的差距是跟情绪幅度成正比的,强度越强,情绪波动的幅度就越大。
也就是说,当最后的结果跟我们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时,我们要么很开心,要么就是很不开心。
现代人感动焦虑就像吃饭一样平常,其中大部分的焦虑都与预期过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如果能正确运用防御性悲观,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也就可以少一些深夜痛苦的夜晚了。
但是滥用防御性悲观,甚至将它当成不求上进的借口,那就不是自我防御,而是自我妨碍了。
自我妨碍这个理念,最早来自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意思是人们为了回避或降低其不佳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尽所能地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外在因素。
就好比一个学生在考试前泡网吧打游戏,尽情放飞自我,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将结果归为复习时间不够一样,也就是推卸责任的另外一种形式。
故而,我们在遇事时,心理预期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太高,实现不了,自我妨碍;
太低,毫无挑战,难以进步,都是徒增烦恼。
此外,我们在制定心理预期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受到周围人眼光的影响。
霍桑效应认为,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就好像学霸A在考试还没开始前就先说自己这次会考砸,就是不想承受旁人太大太多的期待。
说到底,无非是对他人目光在意与否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很难不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在减轻自己心理预期的负担上,可以先不要将自己的目标公之于众,默默努力就是了。
毕竟,是金子也假装不了沙子。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