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确立“参与度”衡量的指标。
B2C产品会用订单数量作为衡量。社区类产品用用户的日志数、相册数来衡量。
我建议ofo用2个指标同时考察:1,客单量。2,打开次数。前者是核心,后者作为补充。
每天的“客单量”(每天订单数/DAU)决定了ofo变现的能力,不直接用“客单价”是因为客单量可以用来和行业内竞争对手横向比较。
然而一个维度似乎是不够的,不能把ofo客户端当做一个纯粹的工具去看待。骑行只是ofo的一个切入点,ofo的app可以提供骑行周边的信息,所以增加“打开次数”作为扩展补充。
二、改进的角度。
滴滴,以打车作为切入点,最后扩展到出行行业。ofo也不会只局限在做单车的共享。
纵观现在的ofo,列出6个优化点:
1,好友体系和排行榜(拉活跃度)。
用户选择为什么用ofo而不是友商?原因有很多:因为ofo投放量大随处可得,押金低单价低,骑行体验舒适,使用流程顺畅方便。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我的朋友都在骑ofo。
工具类app内用户和用户之间是一座座的孤岛,打通这些孤岛就可以形成粘性。
【做法】通过第三方社交app授权拿到用户的唯一标识和好友关系,在ofo中展示出好友数据和每日排行榜。日榜和周榜可以发送推送给用户。
人类有窥探和攀比的爱好,这是微信运动成功的原因。
我看了一下微信授权拿不到好友关系链(腾讯肯定不会给),有两个不错的替代方案:①像陌陌那样拿通讯录作为好友链。②通过分享自己的ofo骑行数据到朋友圈,查看的用户需要微信登录,查看过的用户归类到我的好友链中,从而形成关系网。两种方式都可以在ofo内部组织成为用户关系网,作为熟人排行榜的数据支撑。
【衡量】有了日榜和周榜数据,每天可以发送“不太惹人讨厌”的push,估计app每天打开次数能增加30%以上。
2,骑行数据(社交传播+公益)。
ofo之前一直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没有智能锁,带来的不便有:①骑行后必须手动打开app去结束,一不小心忘记了就会多扣钱。②找车不方便。③骑行数据记录不准确。
然而今年1月下旬ofo的智能锁已经开始逐步上线,那么围绕智能锁的设计需要赶紧补上。
【做法】数据可视化可以让骑行变成一种游戏:我们拿到用户的身高体重等基本数据,搜集每次骑行的时间+轨迹,就能算出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减少了多少碳排放量。这些数据将促进用户在以后的出行决策中,更加偏向于使用ofo低碳出行。
ofo可以和公益基金合作,用户可以选择将自己的骑行里程折算成为公益基金,捐赠给公益组织。
这样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就不只是“领取xx元现金”这种ofo的分享,而是“我用ofo骑行了xx公里,相当于从北京骑到了杭州,我的里程共兑换成公益基金xx元,为多少贫困儿童带来了xxx”。
【衡量】新的分享看起来更加不像一条广告,所以用户更加愿意分享,收到的人也应该会更加愿意点开。所以分享次数和打开率预计会有明显提升。
加上这些数据之后,个人中心会变得更加“丰富”,每次骑行结束之后,智能锁发出信号,app可以推送一条push召回用户,行程总结清单。预计app打开次数增加30%~50%
3,骑行积分商城(商业化)。
为了创造游戏化的体验,需要积分、等级、排行榜等多个维度的数据。积分商城在滴滴上得到很好的验证,在ofo可以合理改造后用起来。
【做法】每次有效行程、每次分享、上报故障、举报违章停车、邀请好友注册……都可以增加用户的积分。mobike选择将这些数据转化成为信用,但是我觉得信用不能解决问题:①“降低”信用值并不能有效打压恶意行为,小人总有办法钻空子。②“增加”信用值的目的是鼓励用户帮助打造好的生态,用积分就可以解决,没必要创造信用分概念。③引入第三方信用平台(比如支付宝的芝麻信用)更加不可取,用户心理压力太大。我试了一下优拜的绑定芝麻信用免押金,因为国内信用体系不成熟,账号被盗风险带来的损失太大了,我宁可交一点押金也不愿意因为被盗造成信用分下降。综上,积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消耗积分的方法已有成熟方案,比如:app内部优惠礼包,第三方app优惠换量拉新。
积分商城给运营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战场,不过这个feature等老用户数量和占比到了一个数量级之后再做也不迟。
4,首次用车免app下载(降低首骑门槛)。
从一个新用户看到马路边停放的ofo,到成功完成行程,这条路径上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门槛:扫码下载app要耗流量耗时间,登录,认证,交押金+储值,开锁,结束行程。
第一个门槛是我初次接触共享单车就想解决的问题。源于一次非常不爽的经历:一个寒冷的夜晚,下班后看到一辆共享单车,掏出手机想扫个码就骑回家了,结果要我下载app,当时网络不好我就一直等,结果手机因为太冷自动关机了,我无奈只好走回家。
从ofo的角度很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强推app下载,我也问过mobike内部同学的想法,不想被腾讯钳制住入口,app装机量依然是一个产品的硬指标(那我脑洞一下,抱一下腾讯大腿如何,让腾讯入个股,大家一起发展,后来查了一下发现腾讯投了mobike)。
【做法】其实不妨将app下载作为首次骑行的最后一步:第一次使用ofo只需要扫描二维码,使用微信小程序完成用户注册、认证和交款,在骑行结束之后提示用户下载app。微信小程序只提供最基本功能,并且没有活动优惠。作为高频用户依然有理由切换到app使用,在降低首次骑行门槛和扩大装机量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衡量】从扫码到成功注册的转化肯定大幅度提升。
5,预约用车(公共交通接驳)。
共享单车主要服务于两类用户群:学生族,上班族。上班族使用场景最多的通勤,从地铁站到公司的最后一公里,怎样让用户在下地铁前就能确认待会儿能不能骑到ofo,直接影响用户会不会上班迟到,进而影响到对ofo品牌的信任。另外一个场景是,用户骑车到一个地方办事,短暂停留后需要继续骑车(比如去买一包辣条,发现超市旁边没有别的ofo),在锁车的结束界面可以提供一个预约入口,为我短暂保留这辆车的使用权。
预约的功能其实饱受争议,网上有很多人吐槽mobike的预约,部分人预约了车以后不去骑无故占用了15分钟资源。对此我的观点是,瑕不掩瑜。预约能让部分需求紧急的人优先占用资源,是一种合理的调配策略。
【做法】在mobike的策略基础上进行改进:①预约需要支付小额费用,闲人免入。②频繁放弃预约需要扣除信用分(这个是给mobike的建议)。
【衡量】看一下预约这个功能的使用率就知道了,不会低的。
6,信息架构调整(为了将来扩展性)。
现在基本上市面上的单车共享app的界面都长得差不多,和Uber和早期滴滴很像。特点是“极简”,地图视图下方三个核心按钮,顶部左侧是全部功能,右侧是通知。
好处是:核心使用路径及其明确。
坏处是:非核心路径难以触达,流量会很少。
【做法】如果允许我做信息架构调整,我会在底部加上一个tab,用类似Facebook的方式,突出4个关键路径:用车,发现,消息,我。
用车:承载整个骑行流程
发现:积分商城,运营中心
消息:通知,客服
我:行程管理,数据展示,钱包,设置
(时间有限,没有特别深入思考这样布局是否最优)
Tab导航依然是当下以及很长时间内,扩展性最强且使用门槛最低的交互方式。
当然这个feature不是最紧急,ofo目前的第一要务还是获取用户和优化使用流程。
【衡量】因为每个模块都可以得到更公平的流量曝光,每个模块都可以有机会优化后用数据证明,运营同学也可以有更好都发挥空间。整个app的使用时长肯定会得到提升。
三、选出一个作为2周开发任务。
更加倾向于选择②骑行数据。
因为周期长,工作量大,见效慢而没有考虑的:③积分商城,⑥信息架构调整
需要等到建立团队信任关系后再做的:④小程序首骑免app,⑤预约用车
因为存在潜在技术风险需要讨论而没有选择的:①好友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