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国内放映的《北京遇见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一片,又一次引来人们对那本被称为“爱书人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的关注。我一直谨慎着并没有急着赶场去影院看,内心实际是对“借题发挥”这种“自以为是”折腾出来的电影信心不足,但是对这份“色胆”还是有了一些好奇,在一个闲来无事的周末,免费在“爱奇艺”上看了一遍,随后又浏览了一遍。
不得不说,主创人员的想象力以及文艺范的演绎还真是努力,只是对没有看过《查林十字街84号》书的人,可能会有一种误导,以为这本书就是一本描写男女爱情的书。或者会受电影中台词的影响,认为是,“女孩子看的,不靠谱的书”。而事实上这是一部真实记录一个爱书人——美国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小姐与英国伦敦的一个二手书店“查林十字街84号”的弗兰克和他的同事、家人之间,在漫长的二十年之间通过购买一部部二手书,往来于他们之间的信件结集。
往来的信件与男女之情无关,但是与爱有关,与人们之间的真诚关怀和感恩有关。信里记录了他们平凡琐碎的生活,记录了彼此的尊重和坦诚,为艰苦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快乐,带来了温暖和心意相通。我想一部书,一部平实的并没有任何噱头的书,能够流传至今,其实它的生命力还是因为这份真实的情感。人类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无论内心是怎样的孤独,都会努力去让生活中充满希望,人们会在孤独中牵起手来,彼此温暖,度过人生的寒冬。
“云中谁寄锦书来?”也许这个感觉很美好,很浪漫,那份期待很神秘,让人充满遐想。这种画风很适合做一个电影的架构,再介入到具体的男女之情中,更是可以感动到人们最最柔软的内心,用陪伴来融化孤独,用爱情来给生活希望。电影就是从一封封信件,淡淡地开始,再到熟知的刻骨铭心。虽然镜头之间的切换还是有些生硬,完整的把握上还是有些底气不足,虽然还是过多地台词有些“端着”,时不时地“抖学问”,可是文艺范不就是因为这些“酸词”变得可爱和别有一番风味嘛?罢了,在当今国内电影市场上,到处都是穷途末路般的傻、粗、俗之中,有点小清新也还是好的。
李清照的《一剪梅》在这里也暗合情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是整本书中最活跃有趣的人,也许跟她是一个作家,一个编剧有关吧,她的语言率真,真实坦率的让人担心她的失礼。而她又是一个那么热情有爱心的人,真性情的人,并不是刻意造作的攀援,在当时的英国经济配给制下,书店的人们收到海莲——一个并不富裕小编剧的鸡蛋、肉、丝袜等等礼物。这些资助带给了艰苦生活的人们欣慰和开心的笑容。虽然在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人们不断邀请海莲到伦敦旅行,海莲也一直渴望能够到这个多年支持自己的“我的书店”里来看看,但终究因为经济的、工作的各种事情羁绊而没有成行。书中与负责帮助海莲找书的书店职员佛兰克,与海莲的性格和文风不同,从他的信件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稳重的,敬业的,谦谦君子般的人。在与海莲的书信往来中,他了解海莲对书的要求和喜好,在帮助海莲找书的漫长岁月中,成为一个被海莲称为:“最懂我的人”。我觉得,海莲在表达这种情绪的时候并没有把他局限在一个暧昧的情感中,这与书中海莲率性的性格和说话方式有关。在佛兰克的引荐下,海莲与书店其他店员和佛兰克的妻子、孩子甚至邻居都保持着通信联系。
二十年的岁月过去了。佛兰克去世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老板去世了。书店几易其主。海莲最终还是没有能够与佛兰克见面,没有在自己向往已久的书店和那些熟悉的人们相聚。虽说相逢无期,留下深深的遗憾,但是彼此之间这份了解和尊重都深深印刻在他们的生命里。
《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仅是一部书以及和与它相关的电影,它还是天下爱书人内心的一种向往,一种浪漫情结的依附,是一个潜意识里想要找到一个“最懂自己的人”那份祈盼,这与是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并无必然关联。书中人们的惆怅和遗憾留在了爱书人的心中,至今在书店的原址,还有世界各地的读书人流连的身影。这家曾经的书店还被爱书人们深深地向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