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题记
陪伴上一届六年的孩子走过的路,唯有读书那幸福认真,眼中有光的模样印象最为深刻!
今年又新接了一个六年级,孩子们读书乱而少,每每看到他们手中的《查理九世》和一些快餐式漫画书,心里总觉得孩子们精神上欠缺些什么。当分享到有关四大名著的知识时,孩子们更是知之甚少,那上学期就从四大名著开始阅读吧!经过和孩子们商量,就从他们最喜欢的《西游记》开始。其实他们告诉我,最怕读大部头的书——担心读不完,读不懂,坚持不下去!
阅读书目:《西游记》 阅读计划:两个月 阅读模式:默读 泛读 静读 阅读分享:人物卡 读后感 人物形象分析等
设置基本阅读目标:
1.大概通读《西游记》,了解本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
2.知道作者吴承恩及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3.能针对自己喜欢的主要人物设计人物形象卡,能够对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能写一篇读后感。
实施方案:
1.整本书导读——介绍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及本书的写作背景;学生分享平时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然后带着书中是怎样描述这些情节和人物的这些问题进入,阅读课上先读前七回。给学生静读静思的时间。(课余每天阅读三十分钟,通读全书,利用便利贴及时整理读书笔记。)
2.读书交流分享会——主题“走近神魔世界,领略人物风采”。A分享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什么?有哪些故事情节吸引你?跟不读整本书之前对人物的认识有何不同?B最精彩人物对白展示。C我的精彩批注——便利贴笔记分享交流。D你读出了什么问题?对人物或者情节有什么新的思考?
3.收获成果评价——A、我来介绍《西游记》中人物之最——最喜欢的、最同情的、最深恶痛绝的、最无奈的等等(人物形象卡展示)。B、《我的西游记》读后感交流。C、如果让你重新创作整理,你会做出哪些调整和修正?为什么?(评出A级人物形象卡,A级读后感和最有思考力阅读之星。)D、初试身手——每组抽取题目竞赛(100题)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后的反思:
学生有的读得细致,有的读得粗略,甚至有个别同学根本没有读完,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对人物和时代背景了解不够深入,有些情节只知大概,为了兴趣而读,有的是为了任务而读,即使如此,在小学阶段,《西游记》中的必知的知识,学生大多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人这一辈子不知道要读几遍经典名著,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领悟,所以我们不必纠结过多,在我们和学生学情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哪怕是一点点的收获,哪怕是一丝丝的灵性之光闪现,我们就做到了对学生的文学启蒙,这也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所在。
进行完《西游记》的阅读,我没有批评任何同学的不认真,只是分享哪些情节有趣,哪些歇后语沿用至今!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文学作品的痕迹,很多中华文化的传承,虽然我们还懵懵懂懂。读不完的我们还可以接下来在课外时间再读,也可以以后感兴趣的时候再读。大家问接下来我们读什么?争取到大家的建议——《三国演义》,寒假期间读《水浒传》。
孩子们有了上次步履蹒跚的读整本厚书粗糙的经验,读《三国演义》时,我们重新审视了阅读目标和方案,做了适当的补充:以明朝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引入,这首词是我们经典诵读中的背诵篇目,但是孩子们总是读不出那种回肠荡气之感,借着读书的机会,我们商定一边读,一边请音乐老师来教唱,大家的兴致高涨!目标也做了调整,加入了三国兵器卡介绍。大家请欣赏我们的评价A级作品: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点滴反思:相对于上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踉踉跄跄,这本书孩子们在分享交流中游刃有余多了,思考也更加深入了一些,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知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是出自文学名著中的歇后语等等,它们不曾远离我们,只是我们不曾相识而已!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璀璨,传承下去,彼此成长,是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是脚踏实地的沉浸,沉静自己的思想,和孩子们一起读书!
原本约好的寒假阅读《水浒传》,可孩子们嚷着不够读的。恰巧学校公布了阅读书单,我们就增加了《万物简史》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寒假是走亲访友的气氛,本来想着孩子们只要读了就行了,没有要求太高,担心影响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还有本来就有一部分孩子在家里就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开学我还是眼前一亮:
就如《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们和孩子们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如果能够彼此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去做?多考虑我们读书过程中发生的当前的事,我们教育过程中所求的德育即仁德就在彼此交流学习中日渐吐露芬芳!
——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