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君谦诚。
晚上看《打开心智》,里面对于读书的观点有这样一句话:读书的关键永远不在于“读”,而是在于“想”。这句话,讲的太精辟了。
这里的“想",其实就是思考,也是”用“。
”用“不光是对于指导我们生活的应用,也是我们大脑思维的使用。
比如,看到一个观点,大脑突然联系到了另一本书讲到的一个观点,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这也是”用“的一种形式。
读书不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让自己改变成长多少,
读书,更多的是一个启蒙思想的过程,是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触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
在之前,因为还没有读书的习惯,刚开始看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感觉很有道理,大脑第一个想法是把它记下来。
没事的时候还要多翻阅几次,记住。等到和他人分享的时候,可以说的上来,感觉这就是读过了这本书一样。
现在想想,觉得还挺可怕的。因为写书的人,他书里面写的内容,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如果不去加以判断和思考的话,那这些信息永远只会是信息,而不是被我们吸收内化的知识。
这样,也仅仅是读过了,也就过了。
这样的读书思维,最近看到了一个解释,叫海绵式思维,意思就是说,阅读过的所有信息都会全盘地被大脑吸收,记忆,不加筛选。
这样读书最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目前想到以下两点,
一,看书如果纯粹的被动吸收,其实和我们看电视剧,刷短视频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没有太多思考,享受即时获取信息带来的快感之中。
没有经过大脑过滤思考,长时间这样,会让大脑形成习惯,用进废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分析问题,而是想要直接获取答案,大脑会越来越不愿意思考。
就像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的的一句话一样,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二,由于没有经过判断和筛选,有时候读着读着发现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但是感觉讲的都挺对的,这时候大脑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最终结果是读书不仅没有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反而让自己生活一团糟。
我们需要怎么去读书呢?
一,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其实就是一个主动的筛选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同时,由于,这种读书的方法可以真正的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问题, 会进一步激发起我们读书的兴趣。
二,开始阅读正文之前, 首先把文章的标题,概括,先简单看一遍,这样再去阅读全文时,对文中的结构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起来也更加事半功倍。
三,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读的内容你很感兴趣的时候,大脑一定是活跃且思考的。
这三种读书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经过了思考,并且因为带有目的性,在读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让大脑产生思考。
所以,读书的关键,不在于读,而 在于想,在于思。
最后,引用作者一句话结尾,
记忆,是思考的痕迹!
祝:独立思考
我写完了!加油!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