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图书馆书架上,那些表面崭新的书。它们被人翻烂或涂鸦破坏的几率似乎能小些,就像少有人发现的宝藏堆,翻开之后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甚至这本差点罢读的《什么是杰作》(2015年10月出版),也不乏可取之处。
最初是被黑色炫酷的封面以及书的副标题所吸引。书的副标题——“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真为书名增色不少。不知道这一句吸引了多少读者。
内外纸材看上去很有质感,像在宣告它内容的严肃(实际上是幽默的)和丰富。但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风格问题,总觉得读起来磕磕巴巴。再加上结构散乱,刚翻了几页,就差点罢读。
不过我到底没放弃,因为很快就被作者精彩幽默的段子和不时冒出来的金句所勾引,不知不觉竟读完了。如同其他当代国外学者给我的印象,他们经常将一个大而深刻的主题写成平易近人,容易理解的著作。
全书309页,却被分成了306个小章。平均1页纸就是一个观点的表达。不过内容松散也未必就是缺点。作者各种风趣的比喻和比较夹杂其中,每个观点的论述简洁而生动,把一本板结的不算太薄的书切分得不至太过艰涩。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本我不太推荐“精读”的书。作者夏尔·丹齐格(Charles Dantzig)是法国人,所以介绍法国的艺术家和作品很多。书里译者的注释也相对较简单。对于不太熟悉法国各时期作家的读者来说,这无疑会影响阅读的深度及流畅度。由于他本身学识渊博,涉猎较广,所以书中更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列出了繁琐的世界文学书单。即使你真的想要“精读”,估计也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但是我想,对于写作者来说,知道什么是杰作,一方面可以指导自己有选择地阅读,一方面说不定有助于写出所谓的“杰作”呢?至少是催生出想写杰作的心吧?然后,像是得到验证似的,我果然在书近结尾时看到这段话:
“杰作令人产生写一部杰作的想法,如果我们想对某件艺术创作品说点好听的,不就是说它催生创造的欲望么?正是因为杰作的存在,形式的世界才得以继续。一部杰作的作者看过了许多杰作,于是梦想着自己也写一部。他把他的书和他的梦想融合到了一起。如果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那是因为他读了许多诗并且想进入诗歌王国。他既是在扩张这个国度,又是在其中得到快乐。创作者是为了创造而创造。”
那么,到底“什么是杰作”呢?夏尔像剥洋葱一般,一层又一层,不断地阐释着“杰作”(Chef-d’oeuvre)的概念,直到最后一个章节——鼓励人自身“成为一个杰作”。然而他自始至终并没有真的告诉你:什么才是“杰作”的精确定义。
“杰作没有样本”“杰作生来就是杰作”“杰作只代表它自己”“杰作没有任何共同点”“杰作是一种决裂,与平庸的决裂。”杰作的世界似乎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王国,存在多样的面孔,又似乎完全不可捉摸。
虽然他确实给出了几个自己心目中杰作的典范: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王尔德的《不可儿戏》、魏尔伦的诗集《华宴集》、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未完成的随笔集《惶然录》、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皮埃尔》。不过对于他来说,“杰作”当然远不止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甚至动画片,一切文艺形式都可以从中挑选出“杰作”。而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杰作”。对杰作的划分也是因人而异的。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杰作”呢?
夏尔还是没有给出答案。
“一本书又不是一个应征空缺岗位的雇员,需要推荐信的背书。否则我们哪里还有发现、冒险、选择的乐趣?”
发现“杰作”有可能完全是无心之举。就像你偶尔打开简书,突然看到一篇戳中自己的好文,立刻将作者引为知音,恨不得读完他/她写的每一篇一样。
我很喜欢自由式的阅读。一见钟情的有可能是书名,封面,作者或第一段话等等。由此一头扎进另一个世界,在这种随意探险的乐趣中,寻求与杰作的偶遇,与另一个美好心灵的对话。既然杰作并没有明确的面貌,何必刻意追随潮流呢?
夏尔·丹齐格显然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这也符合法国人的性情。他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有微词,认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不该算作“杰作”,对其它文学作品也多有褒贬,并不会因为大多数人认可一部作品而放松自己的标准,也不会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晓而否定一部“杰作”的价值。他提出了问题,却堂而皇之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还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
“每部杰作都存在于一个时代、一个地点,或者与之联系极其紧密。”“没有一部是脱离于时空的,不具有时间性的,飘忽的。”
曾经的杰作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可能熄灭,新的作品也可能突然被人们发现价值从而公认为杰作。真正的杰作是经得起时间和阅读者的考验的。新的时代也在呼唤新的杰作。这也许也是对于我们写作者的一种鼓舞吧。
但是世上还有比写出或阅读杰作更美妙的事情。杰作并不传授任何人生秘诀,但是它改变了我们,正如爱情。
“世上有比写出一个杰作或阅读一个杰作更美妙的事,那就是经历一个杰作。最佳的方式,我觉得,就是一段爱情。在这种人与人结合的创造中,我们会变成另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更好的人,就像我们读一本杰作的时候。其他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而比爱情还要更美妙的事情,夏尔说,是把自己活成一个“杰作”。
“比经历一个杰作更美妙的,是成为一个杰作。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是杰作,当然,人生很长,有各种偶然,又充满单调,以及我们无法控制的一切,还有更糟的,我们想控制却失控的一切;人生就像一位大厨,在他烹饪的菜肴里不断收到各式原料。……在人生中,我们只能尽力而为。能够在他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成为杰作的人自然越发让人敬佩。”
想要继续看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简书账号,或微信号qy-talk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