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震亨(1585年~1645年),字启美,长洲人(今江苏苏州)。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文元发仲子。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
文震亨家富藏书,长于诗文会画,善园林设计,著有《长物志》十二卷,为传世之作。《长物志》一书完成于崇祯七年,包括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等十二卷,内容丰富,文笔简练精审,见解独到,展现了明末文人高雅精致的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绝佳写照。
作为大书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的家学渊源深厚,自小便对书画鉴赏等耳濡目染。数十年的熏陶与实践,文震亨形成了自己的收藏鉴赏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今天的书画收藏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选取数章,即总论、“论书”、“论画”、“赏鉴”、“藏画”、“小书匣”、“卷画”等七个章节来展现文震亨眼中的书画收藏。
宋徽宗 《听琴图》
总论
金生于山,珠产于渊,取之不穷,犹为天下所珍惜。况书画在宇宙,岁月既久,名人艺士,不能复生,可不珍秘宝爱?一入俗子之手,动见劳辱,卷舒失所,操揉燥裂,真书画之厄也。故有收藏而未能识鉴,识鉴而不善阅玩,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不能铨次,皆非能真蓄书画者。
笔者案:该节文震亨着重说明了书画的珍贵性,并对一些人不懂得爱护书画进行了严厉批评。末句所言,知收藏而不知鉴别,知鉴别而不知赏玩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懂得书画收藏。四百年来,这样的人何其多,乃至当世,这类人的数量恐怕要远多于历史上的总和。喜好书画收藏的人不可不自警。
唐·欧阳询 《梦奠帖》
论书
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或得结构而不得锋芒者,模本也;得笔意而不得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也;形迹虽存,而真彩神气索然者,双钩也。又古人用墨,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素,后人伪作,墨浮而易辩。
笔者案:本章详细介绍了书法作品优劣的赏鉴与识别,并剖析了摹本、临本、集书及双钩的细微区别,对今人鉴赏古代书法作品提供了一盏指明灯。
元·倪瓒 《江渚双林图》
论画
山水第一,竹、树、兰、石、次之,人物、鸟兽、楼殿、屋木小者次之,大者又次之。人物顾盼语言,花、果迎风帯露,鸟兽虫鱼,精神逼真,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邃,桥彴往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山势崔嵬,泉流洒落,云烟出没,野迳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历分晓,有此数端,虽不知名,定是妙手。若人物如尸如塑,花果类粉捏雕刻,虫鱼鸟兽,但取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楼阁糢糊错杂,桥彴强作断形,径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或髙大不称,或远近不分,或浓淡失宜,点染无法,或山脚无水面,水源无来历,虽有名款,定是俗笔,为后人填写。至于临摹贋手,落墨设色,自然不古,不难辨也。
笔者案:今人喜画而不识画之优劣,读此章节,我辈可入门径,所谓“妙笔”“俗笔”,形神不同,但在细细品味。
元·盛懋 《秋江待渡图》
赏鉴
看书画如对美人,不可毫涉粗浮之气。盖古画纸绢皆脆,舒卷不得法,最易损坏,尤不可近风日。灯下不可看画,恐落煤烬,及为烛泪所污;饭后酒余,欲观卷轴,须以净水涤手;展玩之际,不可以指甲剔损:诸如此类,不可枚举。然必欲事事勿犯,又恐涉强作清态,惟遇真能赏鉴,及阅古甚富者,方可与谈,若对伧父辈,惟有珍密不出尔。
笔者案:该章详细阐述了欣赏古书画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今人可作借鉴。
藏画
以杉、桫木为匣,匣内切勿油漆,糊纸恐惹微湿,四、五月,先将画幅幅展看,微见日色,收起入匣,去地丈余,庶免熏白。平时张挂,须三五日一易,则不厌观,不惹尘湿,收起时先拂去两面尘垢,则质地不损。
笔者案:该章节是从书画的收纳、张挂角度来讲,如木匣材质、切勿油漆,平时张挂三五天一换,可以免使人审美疲劳,于书画也有益。凡此种种,可谓细节之处见精神。
明末清初·黄花梨画匣
小画匣
短轴作横面开门匣,画直放入,轴头贴签,标写某书某画,甚便取看。
笔者案:此章节只一句话,详说书画的放置,乃至轴头贴标签以便取看。
卷画
须顾边齐,不宜局促,不可太宽,不可着力卷紧,恐急裂绢素,拭抹用软绢细细拂之,不可以手托起画背就观,多致损裂。
笔者案:该章节讲的也是细节,古画附于纸绢,年久日深,纸脆绢老,不可不慎重。此中所讲,卷画时须让边齐,不可太紧,不可太宽,不可用力卷画,不可用手托起背面观看,书画上灰尘要用柔软的绢布轻轻拂拭。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书画的呵护之深。这种用心态度,今人不可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