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31:宣公十七年·人间事无非“孝悌”

《春秋》观义131:宣公十七年·人间事无非“孝悌”

孔子有个弟子叫闵子骞,孔子盛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的生母早死,他的继母负责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父亲常年奔波在外。闵子骞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继母对待两人自然会有“一碗水难端平”的情形。但闵子骞从不在父亲面前抱怨不公,甚至会主动替继母和昆弟揽下原本属于他们的不是。

有一年冬天,继母在做棉衣时,为了省下些棉花。在闵子骞的棉衣里,装的全是不能御寒的芦苇絮。父亲看到闵子骞做事情总是瑟缩着身体,不像他的弟弟一样舒展、自然,便骂闵子骞没有做事的样子,为了维护一家人的和睦,闵子骞硬是一言不发。父亲骂到气头上,拿鞭子去抽他,衣服破掉芦苇絮飘出来了,父亲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当父亲转而向闵子骞的继母和昆弟发火,声言要将两个人赶出家门时。闵子骞站出来,维护继母和昆弟,分析继母和昆弟的“苦衷”。最后,一家人相安无事,慢慢过上了和睦、美满的日子。

闵子骞以“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向世人展现了“孝悌”的意义和价值。人间事无非“孝悌”,于一个家庭而言是如此,于一个邦国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就是最大的政治。

宣公十七年,鲁宣公的弟弟叔肸过世。孔子之所以在《春秋》中特别记载这位没有官职的叔肸的去世,就是因为他像闵子骞一样,是个“孝悌”的典范。

相对于鲁宣公的内不能守礼明政,外不能讲信修睦。叔肸对待弑逆的亲哥哥,内不肯受其禄,外不显扬其恶。就德性而言,叔肸绝对算得上“孝悌”者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将他的过世记入《春秋》,以表彰其“孝悌”的德性之美。

(一)原文

十又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丁未,蔡侯申卒。夏,葬许昭公。葬蔡文公。六月癸卯,日有食之。己未,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秋,公至自会。冬,十又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二)白话试译

宣公十七年春,周历正月的庚子日,许国国君锡去世,丁未日,蔡国国君申去世。当年夏,许国为许昭公举行了国葬。蔡国为蔡文公举行了国葬。六月的癸卯日,鲁国发生了日食。己未日,鲁宣公同晋景公、卫穆公、曹宣公以及邾国国君在断道之地缔结盟约。这一年秋,鲁宣公自断道之会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当年冬,十一月的壬午日,鲁宣公的弟弟叔肸去世。

(三)观义

纵观鲁宣公十几年的执政生涯,《春秋》记“某某卒”者多,记“葬某某”者少。也就是说,各国国君去世向鲁国报丧者多,鲁宣公真正派出使者前往参加葬礼的少。宣公十七年,《春秋》记“葬许昭公”、“葬蔡文公”,表明鲁国派出使者参加了这两位国君的葬礼。

鲁宣公是否派出使者参加他国国君葬礼,遵循的是什么原则呢?

这个原则很难说清,却又十分分明。鲁宣公之世,齐、晋、楚三国称霸,宣公的原则很简单——霸主国不敢得罪,亲附尚在势头上的霸主国的邦国国君也不敢得罪,除此之外,便都一视同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宣公十七年,强楚正在势头上,明确亲附强楚的许、蔡自然不好得罪,鲁宣公自然是要派出使者慰问一番的。

孔子在《春秋》中对鲁宣公内不能守礼明政、外不能讲信修睦,不好作出评价。只能记“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把其他邦国观测到的日食,记在鲁宣公治下的鲁国头上。

宣公十七年夏六月的己未日,鲁宣公同晋景公、卫穆公、曹宣公以及邾国国君在断道之地缔结盟约。出席此次盟会的邦国除盟主国晋国外,鲁、卫、曹、邾四国皆毗邻宋国。此前楚国围困宋国大半年,搞得宋国城内出现“人相食”的惨状,晋国始终没有出手救援。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宋国实际上已经在政治上倒向楚国。断道之地的盟会,实际上是晋景公为收拾宋国毗邻国“人心”而设。

据《左传》记载,晋景公派郤克出使齐国,齐景公让后宫妃子躲在帷幕后观看,当看到晋大夫郤克是个瘸子时,帷幕后传出了嘲讽的笑声。郤克认为受到了齐国的侮辱,发誓要报此仇。晋景公组织断道盟会时,齐国国君没敢前往,派出四位大夫代自己前往,为首的齐大夫高固半道上就开溜了,其他三位大夫在断道被晋景公扣押,盟会后才被放回。

宣公十七年秋,鲁宣公自断道之会回到鲁国,举行了告庙仪式。齐国的狼狈,更加“凸显”了他选边站队晋国的“英明”。

当年冬,十一月的壬午日,鲁宣公的弟弟叔肸去世。

鲁宣公这位弟弟叔肸,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春秋》中。说他重要吧?终其一生也没有在自己哥哥治下混个一官半职;说他不重要吧?他的死被记入《春秋》。《谷梁传》认为叔肸是个了不起的贤人。因为自己的哥哥鲁宣公弑逆,他选择终其一生不食宣公之禄。又因为弑逆的鲁宣公是自己的亲哥哥,他明知哥哥做法的不妥,也不选择离开鲁国以同宣公划清界限,而是选择终老鲁国。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过分显扬宣公弑逆之恶。

所谓“孝悌”,不正是闵子骞那样的“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吗,不正是叔肸那样的内尽私恩、外维公义吗?

人间事无非“孝悌”,天下事无非“孝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