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舍,父亲还是离开了其至亲至爱。2021年2月14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三巳时)是一个令人悲痛哀伤的时刻。
只要稍有闲暇安静之时,失去父亲的悲伤就会在在我心头涌起,不能自己。
虽然不知前世我是谁的谁,但今生作为他老人家的儿子知足了。想提笔写点他的点滴、他的平凡,他的值得小辈们借鉴的品格,然囿于笨拙的笔头和平庸的能力,不能下笔。担心弄不好而辜负了他老人家。尽管如此,我还是想随便写点,借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想来也是缘分。据老母平常的闲谈,她本不该属于我的父亲,由于她的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这个因缘而存在的大家庭,才有了我们这一群难舍分的兄弟姊妹。
父母做了整整六十九年的的夫妻,他们的一生相处是令人羡慕和嫉妒的。在我们记忆中,虽然看不到所谓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他们风雨兼程、长相厮守,一路走来。他们彼此默默地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艰难中养育了我们,使得余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母亲的脾气有时有点急躁,但我从未看到过父亲与母亲的争吵。即使他有什么憋屈他也会理智地冷静处理。如果有需要沟通的东西,他会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跟母亲说。实际上,我们子女可能真的无法体会他们之间的爱。我想,这种爱是长在生活土壤中小苗,不起眼却真实,是滴落在沐浴着晨光的小苗身上的雨露,不壮观却闪光。这种爱也许是母亲用曾裹过的小脚,风尘仆仆奔赴在花山到东流、东流到花山的路途中丈量出来的,抑或是隐藏在父亲怀揣单位发的有限的食品而匆匆赶着回家的疲惫身影中?
父母生活上相互照应,他们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在当地成为美谈。他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彼此的陪伴。无论是上街、散步,还是去子女的家,无论是出去旅游,还是生病住院。2016年10月份,父亲卧床直至今年2月14日去逝,一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母亲从未离开过父亲。父亲卧床,母亲几乎寸步不离。即使在儿女们催促下出房门遛达下,母亲都不忍把父亲一人留在房间里。父亲也是习惯了离不开母亲的日子,几分钟不见她,便问我们"你娭母也呢?"。每次带母亲去医院换造瘘管,她都要反复和父亲打招呼,交待一会儿就回来,而此时的父亲却乐意这短暂的分离。我想父亲也是想着母亲,希望她好。他们彼此似乎融为一体,难分难舍。这种执着令世人钦佩。他们是真正用一生在演绎并阐释着什么是"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什么是少年夫妻老来伴。
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带着对一生挚爱的母亲的眷恋,父亲永远地走了。
每次回家,我下车进大门左转进房门。偏僻的床拐边上,父亲就躺在一个躺了四年多的小躺椅上。我叫了声:"大大",,父亲努力睁开眼睛,"家(ga)来了?"。走时对父亲说"大大,我走了。回头再看您,您要好好地啊?"只要有气力,父亲一定会关心地说"车开慢点"。
现在的床边,小躺椅己不见了。想听却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了。父亲三七我回到余囯,由于母亲去了东至姐妹们的家,二老房间里空空荡荡,彻骨的痛再次涌上心头,大大竟如此真实而决绝地离我们而去。父母在家就在,我们子女的精神寄托就在,父亲的离去,我们精神家园的格局可能被改变。
父母的一生,始终在为子女忙碌。小时候忙着对孩子们照顾,为大家庭的生存而忙,孩子们大了忙他们的事业、婚姻和前程。为了我们他操碎了心。父亲两度舍弃工作,是孝是爱更是责任和担当。
父亲是传统的。我们家是传统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父母言传身教,家庭美德很好地传承下来。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我们都能健康成长,助力我辈乃至晚辈们在不同方面走向成功。父亲平日跟我们话不多,记得小时候什么事做错了,最大的惩罚便是吃"光栗子"。我们兄弟姐妹可能都吃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父亲自幼丧父。爷爷走时,父亲只有15岁,奶奶带着他支撑起一片天。父亲上孝敬奶奶,下想着他的孩子们。甚至很早就为自己准备了棺木、老衣和遗像,不想麻烦我们。每逢做七祭恰好是周六,难道也是父亲冥冥之中的安排?父亲卧床久了,代谢下降,肌肉萎缩,皮肤也在变坏,由于久坐的原因,甚至左膝关节变形,应该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我们几乎没有见他喊过痛。他是真不痛吗?肯定不是,除了他的毅力外,更多的可能是想着自己的孩子们而忍受着。
父亲走后,老三曾打手势跟我说,不用再替父亲换尿布湿了。他是带着难受与失落跟我说的。在照顾生病的父亲的几年中,我们可能都没有亲口表达对他的爱,但我们兄弟姐妹共同努力,克服困难,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爱的真谛。可能留有遗憾难能十全十美,但我们都在尽心。
风卷流云,青山不老;家严西去,音容宛在。生命原本就是一场告别,不曾想与我父亲的告别竟就如此悄然而至。我们永远怀念我的父亲,他将在自己的亲人心里永驻,他平凡中的伟大会激励他的后代不断进步。
好在,慈母尚在。我们照顾好娭毑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