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断金刚》是这两年来给我非常大影响的一本书。讲诉一个佛教修为很高的美国人如何用《金刚经》的智慧在美国经营一个钻石加工和销售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的商业完全可以用惠己利人的方式获取并享有财富,同时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
在外国人写的这本书里,现代的语言和逻辑,结合现实的生活实例,佛教的两个基础概念:空性和因果律(书里叫做“铭印法则”)得到了简单易懂但发人深省的诠释。
“空性”是什么?是万物皆空,全无意义吗?不是。空性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好不坏,不善不恶的实相,就像完美无暇可透明不视的钻石一样。事情的好坏往往是观察者基于自己的心智模式、过往经历等赋予它的独特标签,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观察者本人的内在。
本书开始部分作者就用买办公楼的例子来解释空性的概念。买楼本身这件事是中性的。如果买楼被业务伙伴认为是展现了公司的实力雄厚,那这件事就可能被认为好。如果客户认为因为买楼公司会通过涨价来摊销投资成本,那这件事可能被有些人认为是坏事。因为买楼搬迁需要花更多通勤时间的员工可能不喜欢。如果买楼投资升值了老板可能会欣喜,如果还贷款压力增大则会焦虑。一件本来中性的事件在不同人的眼里产生了许多截然不同的看法。
生活中和工作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公司里总有一两个你非常看不上眼非常厌恶的人。但在某些人的眼里,他们确是非常的讨人喜欢。一个人怎么可能是如此两个极端并存呢?区别就在于观察者本身是带着怎样的有色眼镜怎样的既有偏见来看待这个人的。这个人本身是空性的,不善不恶,观察者给他贴上了标签。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看法。现代心理学有的解释说对一个人的极端厌恶可能反应的是本人自己不能接纳那些在自己身上同样存在的令人反感的特质,或者是对被厌恶之人的某些自己不具备的能力的潜意识层面的嫉妒。不接纳和嫉妒,反映的还是观察者本人的心理,与被厌恶的那个人无关。
所以空性的概念教会了我什么?就是时时提醒自己,如果没有觉察,你看到的其实都是你自己选择看到的,你认为的好坏善恶都是你自己过往经历或者与生俱来的惯性思维模式的狭隘解释,你不一定就是对的,本来就没有对错。你眼里的对错折射的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思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了解了空性有什么意义呢?对于我有几点重要的提示:
1-你看到的所有一切事物,你的每一个判断和念头都像是一面面的镜子,照见了你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惯性模式。
2-要时时保持警戒和觉察,关注自己的念头。觉察时要放松,用心感受而不要用脑来批判,要带着爱与善解来觉察自己与周遭人事物。
3- 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无数的潜能。转念之间海阔天空。所以不要苦苦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