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朋友教育思考得越多,有一個困惑就越來越清晰。昨晚(2021-05-05),妳們媽媽婆叫喫飯。席間,她說到「上過幼兒園的小朋友和沒上過的截然不同」,並以一個「別人家小朋友」例證。我笑說了一句「我們家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還被妳們妮媽白一大眼😒。身邊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小朋友應該學這個,應該學那個;我自己也會冒出各種想法,要教這個,要教那個。那麼問題來了:什麼值得教?
剛看一篇「新基建」的文章,突然想明白:可以用「撬棒法則」檢驗一個事物是否值得教。這是我仿照 @李開復 判斷一個崗位是否會被 AI 替代提出的「5s 法則」——一項工作,如果需要的決策,人能在 5s 內做出,那麼它很大可能會被 AI 替代(比如司機)——提出的。如果一個事物能撬動更多的資源,那麼它就值得教。比如「記筆記」這個習慣,當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筆記規範,就會不斷地想記。這就撬開了更多的思考,可謂之「值得教」。再比如「定投」的習慣,零存整取也算,但要知道為什麼存錢,否則就沒有完成閉環。類似的,買房算半個,∵它強迫妳儲蓄,但它又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尤其是在當下。∴購買流動性差的大件可增值物件都應該算?
我們還可以用這個法則來檢視一遍傳統學科。
- 語文,讓我們理解共識,同時也能借助文化共識更快地傳遞信息(本質是利用文化共識(就是廣義的「梗」啦😁)壓縮信息。從這個角度看,多備幾個模型沒壞處。∴學習核心模型,不必擔心過多過濫)。這也是鑫爸自認為文筆好的底氣,我可是自認為精通各種表達技巧呢。
- 數學,讓我們「看見看不見」。之前一直有個困惑:小朋友教育的核心模型是什麼?控制論?冪律?⋯⋯似乎都很重要,可都重要就意味著都不重要。要怎麼把它們整合起來呢?後來想到,會不會是「邏輯」?為什麼要學習、練習邏輯?∵只有邏輯能把思維伸向看不見的地方🙈。
- 物理⚛️可以和計算機科學一併說,一個是撬動能量,一個是撬動信息。
- 歷史,調用過去的智慧來解決當下相似的問題。
- 地理、生物、化學🧪⋯⋯其實作用有限(生物需要系統論視角去考察)。
如果要給我想教的排個序,我希望是:
- 可重複等比放大的理想模型。就像哆啦 A 夢的放大燈,只管等比放大就好,不會有放大之後壓垮自己的副作用。現實中最接近的是集成電路,但在無限縮小尺寸的同時不得不去解決功耗牆、隧道效應⋯⋯一系列無窮無盡的麻煩。好消息是現在還解決得不錯。還有把電池🔋捆一起提升動力 & 續航,把 Merlin 發動機綁一起做成火箭🚀⋯⋯都算吧。這也啟示我:和妞珠做實驗,看看簡單把電池🔋綁一起,最多能推動多種的東西?稍加改進呢?把電池🔋換成高壓水瓶,做出火箭🚀呢?
- 飛輪,或者叫印鈔機模型。比如 Google 的商業模型:讓廣告匹配搜索,提成廣告費。一旦開動,就會停不下來地印錢。Amazon 也是這樣:做好平台,然後商家入戶,收取租金。商戶越多,對商戶的吸引力🧲越大⋯⋯但對妳們有什麼啟示呢?有這麼幅漫畫:受天神懲罰的 Sisyphus 被要求把一個石球推上山頂⛰️,但石球一到山頂又會滾下來。就這樣週而復始。但當天神告訴 Sisyphus 「你每登頂一回,給你加一積分」,對 Sisyphus 來說就不再是懲罰,而是享受了。∴妳們完全可以借助遊戲來幫助自己耐著性子去練習基本功。當然也要注意反向飛輪,防止別人像短視頻 app 那樣,利用飛輪來佔據妳們的注意力,讓妳們刷到根本停不下來。
- 高頻操作都值得花時間去優化。三流人才有很強的執行力,遇到問題不惜一切代價趕緊解決。二流人才遇到問題會想,能不能讓借助程序等外部力量解決,並美其名曰「懶,是程序員的三大美德之一」。一流人才遇到問題,會迅速做出新的工具🔧,採用新的流程去一勞永逸地解決。是呀,我說的就是 Knuth 做 TeX、Linus 做 Git 😍。
- ⋯⋯
我突然在想,是不是混淆了「什麼值得教」&「什麼值得學」?我想教的,本質是學習這個能力本身。我能做的,只是告訴妳們「看,這個世界多有趣,而且妳可以從這麼多角度去觀察」,從而保護妳們對世界的好奇。而妳們可以學的,是整個世界,而且是整個真實的世界。
唉,可是一看到現在當下就在我身邊的妞,想畫房子又不敢下筆,還不肯放棄,一個勁哭。又覺得「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也許妳要問「鑫爸你教我的這些,有讓你過好這一生嗎?」。並沒有,但我堅信它們增大了我獲得自由的幾率。哪怕看不見,但我堅信我能看得見。
本來到這就打止了,但,當天晚上給妮媽看,批評我「光會寫得一套一套的,要落地啊!」。好嘛,我們就來聊聊:
理念如何落地?
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短期可能看不到效果,長期也未必看得見。但要相信看得見。如何相信?只能靠邏輯推斷。反復驗證了,邏輯上沒問題👌🏻,就可以相信。當初我學數學歸納法的時候,總覺得不靠譜,心裏沒底,憑什麼你就驗證了兩步就敢斷定推廣到無窮∞都是對的😒?!直到學了自然數的集合定義,發現它是和自然數綁定的,才真正認同。人,就是要突破視界,觸摸看不見,看見看不見,相信看不見。
為什麼我要先強調「長期才有那麼點可能見到一丁點🤏🏻效果」?∵一旦小朋友上了學,家長就會被焦慮包圍:要不要上補習班?周圍人都上了!要不要去參加那個很貴的旅行?要不要去考證?可以中考加分!要不要⋯⋯我最怕妳們妮媽聽著聽著就聽進去了,迷路了,開始瞎撞。節奏!節奏!保持自己的節奏!這就需要堅信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在「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之間的那條線在哪?如果什麼都不做,那和內心沒有堅守又有什麼區別?需要我們做的,也許其實很少,就是做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到了,小朋友自然會去模仿。就像我喜歡捧著手機📱刷 B 站,有天我突然發現妞妞假裝用手機📱拍照都嫻熟得驚掉我下巴。自己天天像救火隊員一樣四處滅火🧯,小朋友做事估計也是一團亂麻、毫無章法。妳們七舅公說,買股票的操作很簡單,難的是知道為什麼買入。∴他一直不肯教我怎麼買。行動很重要,但知道為什麼行動更重要,也更難。不願意去解決難的問題就馬上行動,是偽勤奮。
教育,是個不斷重複的過程。但並不意味著是低層次的單調重複(是的,我說的就是小鎮做題家那種刷題)。我希望在不同的場景下告訴我妞珠,妳看,殼變了,但核還是一樣。∴我首先得知道這些核,看得穿包裹它們的殼,聽得懂那些黑話。比如:最近在宣傳「強省會」,一直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幹這事。知道看得外省對口幫扶的名單裏沒有貴陽,才恍然大悟,強省會就是「以後別指望我給錢了,要政策可以,錢就沒有」。比如:「計劃單列市」其實就是稅收直接上繳國家。比如:為什麼不讓網上賣電子煙,還準備立法按照煙草來收重稅。如果妳知道歷史上的「鹽鐵專營」就立馬明白了,國家喜歡收好收的稅。∴妳想想為什麼取消農業稅?用經濟的眼光來看政策,就會通透很多。經濟原理就是核,問題的表述就是殼。
當然,不可迴避的是,教育上我確實缺乏耐心。這怎麼破?我想起 @添添 小時候問我:
「gǎ gǎ 是什麼?」
「gǎ gǎ 是肉啊。」
「肉是什麼?」
「肉是 meat 啊。」
「meat 是什麼?」
「meat 是 gǎ gǎ 啊。」
「gǎ gǎ 是什麼?」
⋯⋯
妳們妮媽 & 大姨都不明白我們為什麼喜歡重複死循環。我跟她們說,這是小朋友在預期得到肯定後,腦子🧠釋放多巴胺,快樂啊!怎麼破「沒耐心」?當然還得靠學習,認識到小朋友為什麼做不到。認識到了,自然就有耐心了吧。
最後,日常中該堅持哪些原則呢?我想,就是「鼓勵嘗試,容忍出錯」吧。夠了嗎?那就加上「勤記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