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一起逛街,无意间谈到收入,她特别不好意思的说:“过了这个月应该就会涨工资了,目前是3000“。在深圳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3000可能还不够交房租和水电。更别谈吃喝了。
在路上,她指着一间非常大的股份公司说:“要是能混到这里,我就发达了。”
《20~30岁,我那十年做什么》说:“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你无疑处于事业的最低点,你没有钱、没有事业、没有地位,只有欲望。”
《20~30岁,我那十年做什么》的作者金正浩在30岁的时候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被称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人生规划师”。
20岁岁的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有的只是往前冲的念头。
可是往往不知道该往哪冲。
首先
定一个远大的目标
为你的人生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和普通的目标不同的是,能让你在遇到小挫折的时候不轻易迷茫。在定一个目标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好这个目标是不是你想做的。
有一个日本学生到纽约大学读书,并在华尔街附近一家餐馆打工。
厨师长和他聊起了人生的目标和志向。
他对厨师长说:“我总有一天要打进华尔街的。”厨师长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他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能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厨师长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而是问你将来的人生和追求。"
他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便问厨师长的人生目标。厨师长感叹说:“如果经济继续低迷,餐馆不景气,我就只好回华尔街了。”
原来这个厨师长以前在华尔街的银行上班,早出晚归。但他始终觉得这不是他的人生理想,只是为了生计。他喜爱烹饪,于是辞职当了一个厨师。
如果不是你想做的,那将毫无意义。
20多岁的时候,我们要把工作做好
1.工作不是简单的谋生
有一个经典的小故事。
一个路人和三个在砌墙的石匠聊起他们的工作,第一个说:“我的工作枯燥,每天都重复无味地搬石头砌墙,只是为了谋生。”第二个石匠说:”我的工作很重要,我得把墙垒好,这样房子才结实牢固,住起来能舒适安全。”第三个石匠说:“我的责任十分重大,这是镇上第一所教堂,也是我的第一份事业。”。
十年后,第一个石匠还在砌墙;第二个石匠成了工程师;第三个石匠成了世界上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你是如何看待工作的,你越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做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
超高的工作强度,嚣张跋扈的同事,水火不容的上下级关系。这些都会使你产生挫败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这个环境。
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3.用问题激发思考
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首先不要慌张,你能遇到多少次难题,你就能成长多少次。
牛顿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问题一直思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弗朗西斯·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然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
20多岁的时候,我们不能让自己掉队
1,反省
时刻懂得反省自身,会让你变得更加优秀。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的自我反省。
2.杜绝自满情绪
1896年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冠军的成绩,只不过是1990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入围成绩,而1990年入围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人数多达9000人。
《20·30岁,我那十年做什么》中说:“事业的成功,不在于我们过去取得了多么令人羡慕的成就,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勇于创新
想要获得创新能力,学习的作用就出来了。学习会让你知道这个领域是否还具有创新的潜力和可能性。保持不断的学习,是你不会掉队最重要的因素。
在选好目标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这就证明我们对自己要走得路还很陌生。
孙正义在19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50年生涯的规划。正是这个计划的指引下,孙正义从一个弹子房小老板的儿子,到今天闻名世界的大富豪。可见做好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在20多岁的时候就制定好50年生涯的计划。可以先选择做周计划,安排好一周要做的事情,然后再分配到一天当中。这样既能保证一周的完成量,这样就算有突发的紧急事情,也能做到风轻云淡。
《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告诉我们如何规划好人生这最重要的十年。要知道,人生是你自己的,只要你肯努力,敢于拼搏。那么你的人生将会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