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生能量”与“死能量”。两者于混沌之中诞生,在动静之间彼此交错又相互转化。

想象你是一个能量体,作为能量体,你的任何一个动力,如欲望、需求和想表达的声音等,都像是大树的伸展出的一个能量枝桠。

这个枝桠,一开始是灰色的,中性的,但最后会转化为一股白色的能量或者是黑色的能量,前者是指向生长和滋养,后者指向攻击和破坏。

人们在少数时候身体会被这股黑色能量所包裹,这时候的表现为消极、排他、迟钝、封闭。看不到身上的光亮。

这股黑色能量我们姑且定义它为:死能量。

  那为什么人们身上会有死能量?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死能量是生命能量的另一种表现,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从生命状态回复到恒定不变的无机物。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变而来,所以人们终将希望自己再回到无机物的状态之中。就像树木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所以落叶还想回到泥土中再去滋养树木一样。

同时,他们发现人们会寻找各种方法来消除生命中的紧张和焦虑。而死亡是永恒地消除和紧张的唯一方法,这也是我们具有死能量的原因之一。

死能量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它是与生能量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行为里都同时存在包容配合与攻击动机。

例如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类的运动,打击的过程满足的是攻击动机(即死能量),而你来我往的配合是满足了升华之后的生能量。

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意味着如果心理能量消耗在此心理机能上,就无法顾及彼心理机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

如,每天忙于追求快乐的人,他的能量消耗在生能量上,那么死能量就会相对较弱,我们会感到这个人很积极向上;相反如果太容易被满足的人,他们就无需在生能量上消耗能量,这样的人就会表现出更多死能量——自我攻击或攻击他人。

心理学家由此发现: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困扰中的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从而释放能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卷首语 在简书谈写作专题,汇聚并活跃着这样一批人。 他们饱读诗书、博学多知、底蕴深厚、见解非凡,同时他们又见惯风云...
    简书专题周刊阅读 375评论 0 0
  • 半夜醒来,躺在床上,黑暗中,脑海里浮现出李安的一部部电影的画面,一句话跳了出来:于无声处听惊雷。 李安的电影,不管...
    张好奇阅读 668评论 9 8
  • 今日青蛙:1.投资交易。2.看书。3.运动。 今日漫步:1.今天6:22打卡签到 。2.睡觉23:30。3.练字。...
    镇星Aquarius阅读 112评论 0 0
  • 一开始,我喜欢听你唱歌 后来,喜欢听你说话的声音 接着,想和你聊天 慢慢,习惯了这样的聊天 于是,便开始和你在一起...
    离芜阅读 310评论 0 0
  • 那一抹的回忆 风吹动弱不禁风的小草 天空飘来飘去的白云 下起了蒙蒙细雨 水里的鱼儿戏谑着 你追我赶 陆地的鸟儿唱起...
    我爱吃任何鱼阅读 42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