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福建建宁县的考生小叶,在2006年的高考中一举夺魁,拿了县里的理科状元并且顺利考入了浙江大学,他也成为了父母心中的骄傲。可是,在入学一年半之后的那个寒假,小叶在杭州的火车站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买不到票了,春节就不回去了。母亲还没来得及多问,小叶就挂上了电话。
而小叶父母没想到的是,自此之后,小叶再无音讯!
在这十年里,小叶的父母每年都跑去杭州寻找自己的儿子,去学校找,去周边找,发动亲戚朋友一起找,可每一次的寻子之路都只能失望而归。
最近,始终不放弃的两位老人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小叶!
而此时,当年风华正茂的浙大高材生小叶,竟然已经沦为了一个在车站、街头靠着捡破烂为生的流浪汉!
在警方的问询中,小叶说出了自己辍学、流浪、不回家的真相:
“那年期末考试没考好,挂了好几科,害怕被父母骂,所以就没再回家了。”
……
看着蓬头垢面,一脸疲惫的中年流浪汉小叶,不得不感慨:
一个人的路太顺,反而成了羁绊;
一个人太习惯成功,却成了失败的根源;
2、
最近,被北大高材生和家庭决裂事件刷屏了。
同样是一个家庭的骄傲,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同样选择了与自己的家庭分道扬镳。
毋庸置疑,从他的那封长信中,可以看到他父母在他成长和教育上的很多缺失,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他的一系列反常行为真的配不上自己的高智商。
在媒体对他父亲的采访中,会发现隐藏在背后的一个现象:
“每一次他的反常,都好像是因为自己过得不那么顺利。”
没错,一个考上北大的高材生,几乎可以断定,在18年的人生中,他绝对是一个佼佼者。
而在进入北大之后,他突然发现,曾经从不失手的第一名, 已经成为历史;曾经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只能勉强沦为一个普通人。他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如此陌生的世界,一个再也享受不到众人艳羡眼光的世界,于是,他崩溃了。
他崩溃,也反思,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曾经那么优秀,却“泯然众人矣”?
于是,他把所有的这些反差,最后归结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归结于始终无法好好说话的父母。
诚然,父母在其中犯了太多的错,但我们反过来想,这种“无法好好说话”的家庭,在中国又何尝不是大多数呢?
为什么单单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在挫折面前,没有反思自己,而是彻底把包袱扔给了自己的家庭。
18年的人生路,从未遭遇任何挫折,而18年中取得的成绩已经让他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成功,都归结为一种理所应当。而突然有一天,他跳出龙门之后发现,依靠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并不能让自己继续成功,于是,他继续理所应当地认为:
这一定不是我的错,而是我的家庭,我的父母的错。
被乔布斯极为推崇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主要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
那些依靠创新至上而获得飞速发展的企业,通常都会陷入一种成长的瓶颈,随着规模的扩张、业务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无法获得如以前一样势如破竹的成长。为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规模扩张带来的冗余事务越来越多,企业家已经无法做到持续专注的创新至上;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事业的飞速发展让企业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我只需要按照以前的方式就可以继续保持卓越”,但遗憾的是,在变化的时代,根本没有永久的“万能钥匙”。
行业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公司内部架构的变化,这些无时不刻的变化下,以前的思维模式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早已经过时了!
而那个浙大流浪汉,北大高材生,无疑都陷入了这种思维困局。
在变化的环境中,未能突破自我,在挫折的面前,选择了抱怨与逃避。
3、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真的如此吗?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在校园中或者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几乎垄断式的思维评价:
失败即可耻,甚至不可原谅。
家长受不了孩子成绩差,公司受不了员工业绩差,谁都不愿被评价为一个失败的“Loser”。
而正是这种几乎一面倒的共识,让我们越来越害怕失败,也越来越丧失挑战的勇气。
这些天,我回老家去表哥家串门。
表哥在一个事业单位做临时工,表嫂在家照看孩子,一家四口挤在一个不到20平方的平房里。房子中间一个火炉,旁边是灶台,还有一张桌子,一张床,这就是表哥全家的家当。
聊起赚钱这件事,我想起来他在朋友圈里曾经发过一些自己制作的根雕,特别精美,然后就问他有没有找机会试着卖一卖,赚点钱。
表哥一听,有点轻蔑地笑起来,“为什么要卖?!我那些东西可都是随心做的,咱们可不愿意搞得铜臭兮兮的!再说了,卖又卖不出去,多丢人啊!”
我听完之后,瞬间懂了。
可能表哥不是不愿意卖他那些宝贝,而是从心底里觉得卖那些是可耻的,卖不出去更加可耻。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表哥依然过得如此拮据,因为他推崇的只是:
别犯错。
因为无为,所以没有风浪,没有风浪就不会犯错,就没有失败,于是继续碌碌无为。最怕你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而无为最后的结果,只剩下了无财、无趣地继续拮据地生活下去。
其实,这不是无为,这是打着无为的幌子,逃避可能的失败。
我特别想问表哥:“这种一贫如洗却无为而治的生活,难道就不算失败吗?”
4、
我们的社会,不缺成功学,缺的是失败学。
我们高喊着“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谁都不愿意要失败这个儿子!
这几天正在看《原则》,作者雷.达里奥是桥水对冲基金的创始人,位居福布斯全球财富榜前100名。
在书中,他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在华尔街的沉浮人生,而最惊心动魄地莫过于一次次让他濒临破产的失败。
最严重的一次,公司只剩下他一个人,负债累累,不得不去找自己的父亲借了4000美元渡过难关。而正是他在失败下的永不放弃,让他一次次力挽狂澜,起死回生。
在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他是这么评价失败的:
“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东西,也知道如何正确地失败。”
正确地失败,是指能够在经历痛苦的失败过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训,从而避免“错误地失败”,即因为失败而被踢出局。
反观我们之前提到的两个高材生,他们便是“错误地失败”的典型,他们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只感受到了痛苦,而面对痛苦则选择了将原因归结为外因,或是逃避,或是甩锅,最终却更加痛苦。
达里奥在回顾那些失败时,总结出了他对于处理失败的原则:
“如果我不想带着再次遭遇重大挫折的高概率继续前行的话,我就必须客观地看待自己,并做出改变。”
5、
很多人都在鄙视卡耐基之类的成功学,但我始终很感谢他,因为如果没有当年那本《卡耐基全集》,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年高考,我因为理科综合的严重失误,成绩惨不忍睹。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分数还只能通过电话热线来查询,在听完所有分数之后,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掩面痛哭。
那个可怜的高考分数,甚至连我当年高二时参加模拟高考的分数都不如。
我爸妈被彻底吓到了,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看到我有如此低迷的状态和反应。
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爸妈的想法,也根本没有考虑别人的想法。脑子里只有一个词: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我把自己关进屋子里,不吃不喝一整天,一想到努力了这么多年,最后只考了这么点分,就特别失望甚至崩溃,心如死灰。
或许是冥冥之中,当时的书架上有一本《卡耐基全集》,是我爸在市里出差的时候给我买的,还是盗版。
我打开那本书,随便一翻,竟然鬼使神差地翻到了“如何面对失败”那一章。
我至今都记得书里的那句话:“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念而失败,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转化成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于是,在闭关一天之后的那个晚上,我打开房门,非常平静地对我爸妈说:“没事,复读!
后来爸妈回忆,看到我当时的状态特别担心,因为求学十几年,我几乎每次都站在塔尖,从不失手,而高考这一次的滑铁卢,他们特别担心我可能因为抗挫力太弱,从此一蹶不振。他们更担心我,别因为高考失利,疯了!
没错,这是我爸原话,因为正好那段日子他的一个同事的孩子,因为前一年高考失败重新复读,结果临近高考的时候,在考场上突然——疯了。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我既没有疯,也没有复读,因为当年分数线极低,我竟然阴差阳错地考上了满意的大学。但那一次失败,却让我终生铭记,因为我开始懂得,在人生中,一帆风顺这个词,完全是幻想,永不放弃才是正道。
6、
最后,用海明威最著名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与君共勉:
“人可以被撕碎,但不可以被打倒。”
完
我是简书作者kris,
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
这几年干过的丧心病狂的事有: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一年大山支教/半年拿到10个500强offer/2个月在职考上了财经类top学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