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人的故事,
悟自己的人生。
今日阅读提入。
当初感觉不太好可能是因为觉得这情节太简单吧,这篇小说本就不以情节见长,甚至人物形象也不是很丰满,当然爷爷和翠翠的心理写得具体细致,写风景风俗的更是占了相当篇幅,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幽幽的味道,营造的那种纯朴干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
不过我总在想,也许现代有很多人向往这种生活,但真的在这里生活不会觉得寂寞吗?尤其是在渡口,只有她和爷爷。沈从文自己也是从湘西奔去了京城讨生活的,在一档节目中听到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信,他原本以为去京城能上个大学讨个好生活的。
这部小说虽不以情节见长,但还是有情节的,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比较曲折的。摆渡人女儿翠翠与掌水码头家的老二傩送,本来郎才女貌,也你情我愿,但却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之间产生误会,加上傩送哥哥天保的加入,爷爷的误会和磨磨蹭蹭的性格及考量实际等原因,导致天保郁郁寡欢出船时出事,而哥哥的死又让傩送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饱受自责与内疚的折磨,也离开了翠翠。
小说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因为傩送只是坐船下桃源去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把它当成一部爱情小说来看,这情节甚至似乎有些狗血,但因其心理和环境描写的细腻和清淡,让人感觉很自然,让人感叹这是人性的悲剧。
翠翠母亲的爱情也是一个悲剧,因与一个军人相恋想逃跑,又想到违反了军人职责和孝顺父亲之德,而双双自杀。
沈从文的小说淡化时代与历史痕迹(当然风俗场景描写还是很踏实很有历史现实感的),当时中国正是兵荒马乱之际,他笔下的乡村却是一派田园牧歌之状,百姓如活在世外桃源中,这也是沈从文最受人诟病之处,《边城》也是如此。但就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他们的爱情却依然是个悲剧,仍然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也许这能更深地揭示来自人性深处的悲剧。而也因为如此,这似乎也更能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具有某种永恒的意味,这似乎又是沈从文最受人推崇之处。
我重读这部小说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世外桃源般的山水民风外,还有摆渡人爷爷的那份淳朴。
虽然渡头归公家所有,过渡人自然不必出钱,但总有渡过之人觉得过意不去的,要给些钱,他总是硬塞回。他认真地俨然吵嘴似地对过渡人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显然他认为这是他的本份工作,他已领了“工资”, “工资”之外过渡人给予的这份酬谢他就不应该得,即使是人家主动的自愿的他也觉得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