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可玩故事】,用梦想点亮孩子的未来!
大家好,我是Maco.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了一位17岁的男孩在教学楼翻过栏杆自杀身亡。
孩子自杀的原因是加了很多负能量的聊天群,聊天群大多是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甚至还会出现相约自杀的情况。
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网友热议:
“在那种消极氛围中,很多负面的情绪都要被放大很多倍。”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美国流媒体Netflix曾拍过一个纪录片“The Social Diemma”,认为现代青少年更加焦虑、脆弱、易抑郁,都与手机app里设置的“陷阱”有关。
手机app的陷阱,让孩子上瘾并浪费大量的时间
节目中有一个妈妈问儿子:“你觉得自己每天会在手机上花多长时间?”
儿子想了想说:“最多半个小时。”
可是,妈妈看到孩子的屏幕使用报告发现,他每天平均会花费3个小时45分钟来看手机。
这位妈妈是斯坦福大学成瘾医学主任ANNA LEMBKE,她认为社交媒体就像是一种毒品,很容易让人上瘾。
那社交app是怎么让人上瘾呢?
社交app设计者说,平台背后有许多心理学专家和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就是洞察用户的心理,让用户长时间使用app,从而保证app可以拥有更多的流量。
每个app都有强提醒功能,有新的好友加入时,系统会发消息提醒去打招呼,同时也会经常推送一些资讯消息。
图中醒目的数字标志,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点开,然后再刷下新闻资讯、朋友圈动态。
聊天时,每次想关闭聊天窗口,都会出现“对方正在输入…”,这其实都是心理暗示的手段,通过这种形式让我们停留在页面,不知不觉几十分钟就过去了。
为了更好地留住用户,人工智能系统会推算出最吸引用户的内容,可能与暗恋的人有关,也可能与用户自身密切相关。
用户一旦打开手机,大概率会点开来看,陷入无法排解的郁闷情绪中。
平台唯一的目的,就是操纵用户注意力。至于推送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网络能够轻易控制孩子的情绪
纪录片中有个女孩,她非常喜欢发自拍,照片发出去5分钟后,如果只有几个赞,她就会失落地删除照片。
重新拍了一张,使用美颜滤镜后再次发布,当收到“好可爱”“漂亮”之类的评价后,她的脸上浮现了笑容。
但当出现一条评价说:“你耳朵能更大些吗?”她的情绪又变得失落起来。
这些原本无足轻重的网络评价,过多地牵动了孩子的内心。女孩甚至将耳朵视为缺陷,为此伤心难过,对着镜子落泪。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ONATHAN HAIDT博士调查了因割腕或自杀进医院的少女,发现2011年之前数据相对平稳。
2011年之后,10~14岁想自杀的人突然增加了189%,是之前的3倍。
而这一切可能与社交媒体app的使用有关!
1996年出生后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就使用智能手机。他们过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网络绑定在一起,而忽略现实世界中的沟通与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正因为如此,青少年才会更加焦虑、更加脆弱、更加抑郁。
网络个性化推送影响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网络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查询知识,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我们在网上查到的内容,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用户兴趣推送的。
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看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内容正确与否,系统压根不在乎。对于缺乏分辨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被错误的知识误导。
比如有人喜欢看“地球是平的”,系统就会推送类似新闻,且推送数量高达几亿次,真的会说服人相信“地球就是平的”。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这样。
在网络世界里,虚假新闻往往传播速度更快,也更容易主导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很难分辨对与错,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而回到现实生活中,即使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孩子也会认为网上有大批人支持自己,从而丧失基本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该怎么避免这种“陷阱”呢?
首先,卸载不必要的应用程序,尤其是浪费时间的app;
其次,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关掉手机app的自启和消息通知;
最后,分享内容之前,先查找事实,获取不同的信息,聆听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