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特有的几种学习形式
孩子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其实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科学家思维,就是说孩子在不断的进行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以此来理解真实的世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文学家的想象,就是说孩子会想象不同的姿态,长大后,结合想象和学习付诸行动。
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探索,掌控式学习是收获。这两种模式的次序很重要,因为这是大脑的成长机制所决定的。
我们前面讲了,六岁以前幼儿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现在我们把这种学习模式称为“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通过模仿、听讲和玩,孩子们尽可能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不设限制。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怎样运行的,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
“
掌控式学习
孩子有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高普尼克称之为“掌控式学习(Mastery Learning)”。
掌控式学习就是要熟练掌握专项技能。掌控式学习要求刻意练习,要练到不用想就能使出来、快速高效的自动化程度。汉字的读写、加减乘除的计算,都是掌控式学习。
如果你以前听说过刻意练习的理论,你会立即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技能的专业化。经常使用的神经连接被固化,这个技能如同像肌肉一样长在了你的大脑里。
对于掌控是学习,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学徒制,让孩子能得到明确的反馈,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什么用?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所有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那么实用,因此,孩子不知道学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也得不到明确的反馈,因此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注意力才能学好这些东西。
有关过度专注所带来的坏处
发现和掌控,探索和收获,机警和专注,这些都是矛盾。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方法能调和这些矛盾,每个人只是根据自己情况取舍而已。
而如果想让孩子在学校取得成功,六岁以后是专注力训练的好时机。现在是时候下点功夫认字背课文了。
但是你永远避不开那些矛盾。过度的专注力训练会让孩子的创造力进一步下降,他有可能成为一个只会专项技能的普通人才,也可能成为只会考试的人,甚至成了只知道听话的机器!
所以这个世界哪有万无一失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不过多玩可以中和专注力的危害,我的建议是让孩子尽可能保留一点六岁以前那种赤子之心。
园丁和木匠的真实含义
parenting 是一种典型的木匠思维。木匠是什么?木匠是一种工作,是根据我的想法、我的品味、我的技术、我的蓝图,制造一个桌子、一个椅子或者一个书架出来。无论你的成品是桌子、椅子、书架,它的优劣可以用来判断木匠的好坏。parenting 也一样,你有一个原材料,就是你的孩子,只要你足够努力,技术和专业过硬,你的作品就会是一个聪明、成功、幸福的大人。所以,主流文化中亲子关系的图像其实就是木匠和桌子。当然,这个画面背后是亿万美元的市场。
说完了主流文化中的亲子关系,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这种科学角度来看,亲子关系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首先,那些中产阶级父母万分纠结的育儿技巧,比如是不是和孩子一起睡、还是让他单独睡,多长时间做作业、多长时间玩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显示这些育儿技巧的细节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有任何的影响。那么,这说明父母的养育不重要吗?不,当然不。很多科学证据同时显示,是否拥有一对温暖、关爱的父母,对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巨大。在美国,20%的贫困儿童缺乏像样的照顾,所以政府才会制定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这些孩子能得到好一点儿的照料。所以,并不是父母不重要,而是中产阶级父母纠结的那些育儿技巧不重要。
听到这,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意思,难道你那些育儿书都白看了,孩子的早教班都白上了吗?为了解释你的疑惑,作者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园丁。如果你想在院子里给自己弄个小花园,很可能你弯腰驼背地忙了一天,汗流浃背,累得跟狗一样,结果那些花花草草没有一个是按你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这句话背后有一个很深刻的原因:真正的园丁在种东西的时候,不是想着要种出最大的西红柿,或者最美的兰花,他创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植物可以在里面共同生长,只要你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就应对变化而言,一个小花园远比西红柿大棚或者兰花温室要灵活得多。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类童年的全部意义所在——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各种新奇的、怪异的、有趣的、难以预测的变化都可以发生,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应对的方法,等他们长大以后,每一代人能做上一代人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也是作者全书的主要论点。所以,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其本质是爱。这种爱没有目标,没有蓝图,但它确实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去改变我们爱的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或者说,一个“花园”。在这个花园里,一个生命层层绽放,最终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他会塑造自己的命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关童年和成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发现世界的真相,也就是理论,与创造新世界,也就是想象,这两种根本能力共同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进化优势。这两种能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而且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的,以及怎么能够到达那个可能性;当儿童学习和想象的时候,他们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研发部门,也就是提出前瞻性想法的理论家或者献策者,成人则是制造与营销部门。孩童提出发现,成人负责落实这些创见。他们想出百万个新点子,绝大多数毫无用处,我们则负责将其中三四个好点子实现成真。”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专心致力于学习这世界上的一切,以及想象这个世界还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等到长大成人,我们就把自己学到的和想象出来的付诸实际。童年,一段被父母之爱保护着,专门用于学习、游戏与想象的时光,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因为它的存在,人类跳脱了进化的限制,而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和发明能力。
童年的真实和作用
首先,作者提出,做父母不是做木匠,而是要做园丁,给童年打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生态系统。作者首先解释了人类童年这个特殊阶段存在的理由,我们的童年就是一种核心的适应策略:人类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个善于学习、能够应对变化的发达的大脑,而漫长的童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保护性的时空,让人类得以充分发育这个巨大的大脑,能不断试验出新的想法和行为,从而让每一代人都创造出一个略微不同的世界,并超越前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尽情的玩。
当我们要带孩子传授一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来
孩子的玩法有三种。
和同伴打闹,能够让他们学会社交
玩玩具,能够让他们探索事物是怎么工作的
假装,让他们去探索各种可能性。
真关系和假教育
孩子只有和你真正的关系亲密,并且你在讲述东西的时候,非常自信的时候,孩子才会真正听你的。因此首先要问你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其次要问你自己行不行?
童年是一种风险解决机制。
我们童年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去学会什么,还是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要孩子去探索各种各样的环境。这样孩子长大以后,面对他所处的环境,就会有很强的适应力。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种工作。
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主要是受到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之间的矛盾,孩子的动力系统非常的强大,但是孩子的控制系统非常的薄弱,因此这就导致了青春期孩子的迷茫。
如何培养孩子的控制系统?
但是控制系统并不仅仅是自然生长,而是可以训练的。
控制系统高度依赖学习和经验。试错就是个好办法。如果你做出过一些错误的决定,吃亏了,你就会学会下一次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在实践中吃一堑长一智,你就会慢慢变得成熟,这个成熟的过程就是你的控制系统成长的过程。
所以试错宜早不宜迟。最好在青春期还没到来之前,在小学生这个阶段,家长就让孩子去做一些决策,和同学多互动。这时候还有一个好处是家长还有一定的权威,能给一点引导。
这就又回到了学徒制。高普尼克真是非常推崇学徒制。家长应该找机会领孩子去做一些真实的工作,让孩子体验一下在真实世界里自己的决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自由度越大控制力就得越大。最理想的情况下,随着青春期少年慢慢长大,他要求的自由越来越多,同时他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两个系统一起成长。他既有强烈的进取心,又能够调整方向控制自己……就这样变成大人。
这个做法是在矛盾中寻找平衡,就好像做菜一样得讲究火候。其实整个这本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孩子就好像是树苗,拔苗助长不行,不到时候就修剪枝叶也不好,到时候了不修剪枝叶也不对,家长就好像是园丁。
孩子大脑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到了青春期,大脑会发生一个重大改变。我们前面讲了幼儿大脑的可塑性非常高,所以灵活多变又充满了混乱。上学以后,从小学到青春期之前这段时间,孩子的大脑是非常平静的。可是到了青春期,大脑再次变得活跃,可塑性再次提高,混乱又回来了。所以青春期的大脑,有点像是幼儿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