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她注意到了一个人。
在我们描述他,和他为什么被注意到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下她:她是一个书店的员工,这家书店不大也不小,连锁品牌,复古装修,有总是满满的咖啡厅。像当下很多的书店一样,这里迫于形势,书架越来越少,而卖礼品、文具的货架越来越多,这一点她不是没有私下抱怨过,但是谁也没有办法。
我们都知道,书架少了,书本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那么该减少哪些,又该保留哪些,就是店长要考虑的关键课题了。幸运的是,她所在的书店是个全国连锁的大品牌,这里不需要考验店长的品味和社会责任感,只需要基于大数据的收集整理结果,给顾客他们最喜欢的东西就好。
公司专业的市场团队给出的建议是保留幻想悬疑青春文学、励志、经管、戏说艺术科学历史类书籍等——我们合称之为畅销书的东西。至于哲学、严肃文学、更严谨但也容易让人打哈欠的硬知识之类的就留一点用来填补书架上的缝隙吧——同时还能显得书店不那么商业。
这么一番折腾之后,确实书店变得更热闹了,更多的人愿意享受一会儿阅读时光了,虽然大部分人只能坐在地板上——不要钱就能坐的座位有点少——但与此相反的是,花钱买书的人似乎变少了,这让她的上司整天愁眉苦脸的。
“这个该死的世道……人们不愿意买书了,全社会都沉溺在短视频和垃圾新闻的毒水中。”某天店长在理货时,看着地上一片片抱着书看得入迷却从不把它拿到收款台的人如是说。
她倒不这么觉得,大道理她讲不出来,但畅销书其实不太好卖这个荒谬的事实总是比那些装疯卖傻的短视频更能引她发笑。要让她来分析的话,现在的书真的有点贵,为了一个颇为老套的悬疑故事去花上几十块钱换谁都不会去做,而那些妙语连珠的科普或者艺术类书籍定价更高之余,看完之后你能记住的只有哪几个艺术家是同性恋,或者哪几个大科学家之间总在明争暗斗之类的……“学术”知识。
这种知识看短视频里的老师吹牛更好啦,她一边整理到处乱放的书一边想。
不过,最近店里出现了一个男人——我们一开头就提到的那个他。不是因为他最近有规律地出现,也不是因为他长得帅之类的……说实话,现在大家都戴着口罩,谁知道谁长得好不好看啊。
她在意的是那个人每次来都不会待太久,大概五到十分钟吧。他总是匆匆浏览一下从书店门口一直延伸到后面的畅销书展台,然后在靠墙的那一片架子前停下,从中抽出一本不大也不厚的书,看上那么几页,随后摇晃着脑袋离开。
当他第四次如上所述出现并离开之后,她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去看了看那个乱糟糟的书架。它的分类是“外文诗歌”,然而里面什么都有——小说、历史、古典哲学、散文……还有夹杂其中的一些诗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有,从书架最顶端一直到脚腕的高度分散排布着。
最终她找到了那本他在阅读的白脊背蓝封面的书,这是一本中文短诗集,正好就放在“外文诗歌”牌子所在的那一层。她把书抽出来,作者是一位上海的女教授,里面每首诗都不长,约三四句话。她试着读了几首,只觉得很美,但又和古诗的美感不太一样。
其它人有事叫她,她只能合上诗集,在把书放回去时她迟疑了一下,最后把它塞进了刚才的位置。
之后,每当他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她都会去那个架子前也翻一翻他看的那本小书。很快同事们就发现了她的这个举动,然后开始和她开玩笑:多么罗曼蒂克的爱情。
“这和爱情还差得远呢。”她解释道。
“爱情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同事说。
没法解释,不过……朦胧的好感也许存在着,但她确认那不是爱情——爱情现在可太宝贵太奢侈了,比制造一个登月火箭还要昂贵而困难,绝对不是一本小小的现代诗集能做到的。
又是将近一个月过去,他时不时来,她也时不时跟着看书,那本书一直没有卖掉——和很多同类的书一样,并不稀罕。但本就不厚的书,即便看得再慢也要接近尾声了,她突然有点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