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有缘总有机会相聚。三年的技校生活结束后,同学们被分到了不同的采油厂工作,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工作单位相聚甚远,只有周末才有去市区的通勤车。
有事急于出行,只能站在路边等途径单位门口的长途车。若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天等车,除了荒郊野外一望无际大草原上的抽油机在不停的磕头作揖,就是路边上受着寒风刺骨的洗礼,冻的脸蛋通红,手脚冰凉,原地直跺脚的等车人,遥望期盼时间不确定的长途车快点来,没座也行,至少上了车还有个挡风的地方躲避。
那时的冬天可真叫个冷呀,衣服的保暖性又差风一打就透,面对现在的自己不由得感叹,年轻就是资本,身体好不在乎外部环境,热血在胸腔里沸腾无惧风雨,相信一切都会变好。
面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苦也都熬过来了。八十年代无论交通还是通讯都很不方便,我(大多数同学也和我一样)与大多数同学失去了联系,常联系的也就局限于分到一个单位的同学。
毕业二十年后(2008年),班长老程组织了一次同学会,班级40人去了30人左右,在市区铁人饭店会的餐,用餐结束后又转战到歌厅唱的歌,聚会一周后,收到了一本同学通讯录,有了更多同学的联络方式,起用的也是数数几个号码。
写到此突然想起来1997年3月份,也就是跟我分到一个单位的老乡郭大律结婚时,来了32个同班同学参加婚礼,那是毕业9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同学,有的都有点辨认不出,个头高矮没变,女同学变瘦变美,男同学有的发福变了模样。
1996年厂里新建了招待所,为了照顾年幼(三岁)的女儿,托关系从前线生产单位调回到后线上班,离家近是好,周末、节假日上班时可以把孩子带到单位,夜班时,孩子想妈妈也能来单位看看,再安心回家睡觉。
当时,郭大律的婚礼是在厂里招待所举办的,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恰巧我在前台值班,和当班领导打了声招呼,免费为提前来的同学开了两个房间。
多年不见的同学们,虽然是因为参加郭大律婚礼而来,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甚是欢喜。“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尽地主之谊也好表达同学情谊也罢,婚礼结束后,准备了果盘,茶水,邀请到来的同学们在一楼的舞厅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我们八厂的三个女同学(雷金平,葛艳梅,宋青云)又安排同学用的晚餐。这两次见面后,我和原室友产生了情感的链接,常常电话聊天,陪读的那几年和其他的维数的女同学,也有了密切的往来,偶尔小聚一下。
那次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同学们都走了,负责舞厅的同事跟我说,你们同学咋都那么腼腆呢,男女同学各坐一侧。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搞笑呢,书桌上的三八线画在了心里头。说来也不奇怪,闲聊中得知三年技校生活,男女同学还有没说过话的呢,多年不见的同学在商场偶遇,聊的热火朝天,离开时问你是哪班的呀,让你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年头太多了,对建班级微信群的记忆有点模糊,是2011年刚出现微信软件时建的,还是(2015年)举办入学30年同学聚会前后建的我就忘了。这都不重要,这只是过程,结果更重要。
用自然法则说可能更贴切,有了大环境一定会产生小气候,但也并非有意为之,这也符合同频相吸法则。没错就是这样。有了群,聊天呀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不用一个个打电话通知了,联络事情沟通感情等等更便捷。群也成为感情链接的纽带和通往未来旅途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