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属于「年轻」的时间区间内,对那种易于流逝的东西都没有很明确的认知。比如时间,如果不好好回忆一次过去,都不会发现原来已经走过了那么多,潇洒和任性也该到了尽头。这种认知的来源不是依靠自省,而是同龄人用他们自己的故事,不断刺痛你告诉你这样一个不能辩驳的事实:你已经老了。
说是老了,其实是不再年轻。从身体上来看,还没有太多变化,不会像人到中年一个不留神就出了点毛病,但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管怎么不舒服,睡一觉起来就没事了。偶尔还是会有一点小症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最主要的还是心理上的冲击,这要怎么说才好呢,原来以为那么活脱潇洒的哥们转眼就已成家当了爸爸,印象中还是花样年华的美丽姑娘也成了人妻,遇见小孩子再也不用妄想他喊你哥哥之类的,这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数不胜数,对于刚刚毕业几年的人来说,这样的跨度未免太大了,就好像一下子就要长大,一下子就背负了很多原来不需要考虑的责任,一下子就变得很疲于应对。
可惜从二零一二开始,总是拿不起「写点东西」这样的习惯,每次对这键盘思考很久很久,也只能憋出只字片语。难以想象十年前的我,捧着宋词反复研读,沉溺在金庸凤歌的武侠世界里,以作文为乐,天天泡在「中文自修」那些论坛。我觉得从这一点来看,我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在的我,对文字依然饱含一种热情,但也仅仅停留在热情之上,思虑周全、逻辑缜密地写一篇主题明确的文章,对我来说已经太难。我觉得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越来越静不下心来写点东西做点事情。所以与其说是长大,不如说变小。
当然这些都只是从一个点引发出来的胡诌,他们可以产生蝴蝶效应来影响十几年后的我,但是还不至于在短短的两年内,让我觉得这样迷茫。究其原因,还是那些固有的想法,一次次遭到阻拦,自己又没有能力抗拒,最终屈服。一个两个也就作罢,接二连三地发生,不由让人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早前作的一切判断,也开始怀疑自己:这是很可怕的。
固有的想法,怎么说呢,囊括了实在太多,比如小时候觉得可以为了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放弃所有东西,现在竟然不愿意多掏一毛钱;比如小时候觉得读完书以后一定不能朝九晚五的工作要去环游世界——至少也去几个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被工作限制地死死地毫无办法,只能在“十字架”上跳舞。这是其中几个例子,类似的还有很多,终点只有一个,就是原先对于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种种设想,络绎不绝地被否定,不仅仅是被世界否定,也被自己否定。于是心智发生了变化,可能就是所谓的“成熟”或者“长大”。
难怪很多人说不想长大不想长大不想长大,其实是不想将否定继续到底。至于所要否定的东西是对是错,那也就无从得知了。
洋洋洒洒的说了这些,大多都属于「抱怨」,是没意义的。今天是大年初三,是最清闲的一次春节,这样的一个下午,上海的太阳很好,暖洋洋的,我坐在角落里开始思考。
往前推五年,大学的第一个寒假,那时候什么都还没有,一张白纸。天天除了学校社团的杂碎事儿,就是功课有没有落下(那时候还没有放弃读书),剩下的时间用来打游戏、打球、聚会。简单来说,就是高中生活的一个迭代,一个延伸。那时候真的特纯洁,不熬夜,也没有什么不良爱好,五年给人带来的改变原比想象中的要大,现在想来,除了没有去过敦煌和欧美,在我的「年轻」时代,已经没有太大的遗憾。拼命过、任性过、疯狂过、认真过……这当然每个人也都曾有过,只是程度各有不同,因人而异,所以比较也没有了意义。
再往前推五年,除了在不同的地方读书,读不同的书,身体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外,改变其实不是很大。所积累的主要是纵向的知识,以及生理上的变化,相对而言,客观的东西反而更多一些,可操作性弱一些。
再往前推五年……这样一直推算到呱呱坠地那一刻,总算有了个尽头。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五年作为一个区间,来划分我的生命,是比较合理的。那么下一个五年呢?我相信下一个五年会发生更多改变,当然也可能一事无成庸庸碌碌,但至少那时候我就真正步入中年,彻彻底底不能当一个「少年」了。没错,那时候,恰好踏入而立之年。那时候我可能已经结婚,可能当了父亲,可能终于自己出来做事了,还有无限个可能,充满了未知。让人激动又兴奋。
总的来说,给自己的新年祝福是:不卑不亢,多个角度看世界,突破自己的极限。
新年快乐。
用Yeats的墓志铭作为收尾:
Cast a Cold Eye
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